中国山东网·新感知5月20日讯 20日,“机遇中国・活力山东” 国际摄影季——世界百位摄影大师走进齐鲁大地第二季活动走进枣庄滕州博物馆。来自世界各地的摄影大师们,深入馆内青铜厅、陶瓷厅、铜镜厅、玉器厅,用镜头捕捉历史文物的独特魅力,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滕州博物馆作为集历史、艺术、人文为一体的综合性地方博物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此次成为摄影大师们探寻历史、捕捉灵感的宝藏之地。
青铜厅内,大师们被精美绝伦的青铜器深深吸引。商周时期,滕州作为三国五邑之地,青铜器无论在国别、时代还是数量上都在山东地区首屈一指。展厅中,不同形制的鼎、编钟、编磬等文物错落有致地陈列着。代表政权象征的鼎,不仅是饪食器,更是贵族重要的礼器,“钟鸣鼎食” 的场景仿佛在眼前重现;司马楙编钟音质齐全、制作精良,编钟上的铭文诉说着当年滕国祭祀的故事;编磬与编钟常合奏出 “金石之声”,1978年出土于姜屯镇庄里西村的那套石编磬,曾被中国广播艺术团民乐团用于演奏,轰动一时。摄影大师们围绕这些青铜器,从不同角度、不同光线进行拍摄,试图用镜头还原青铜器曾经的辉煌。
步入陶瓷厅,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北辛文化的陶器,到各个时期风格各异的瓷器,展现了一部完整的陶瓷发展脉络。北辛文化时期的红陶壶、指甲印纹钵等陶器,虽制作工艺相对古朴,却充满了先民的智慧;商周时期的原始青瓷数量丰富、造型多样,两件出土于姜屯镇庄里西村的原始瓷罍更是国家一级文物。到了汉唐时期,瓷器风格逐渐走向精致,“南青北白” 的局面让人大开眼界;宋代作为制瓷业的黄金时代,各窑系瓷器争奇斗艳。摄影大师们穿梭在展柜间,用镜头定格陶瓷的每一处细节,或是细腻的釉面,或是独特的造型,都被收录进相机之中。
铜镜厅里,按照朝代划分的五个单元,展示了铜镜从战国初现到明清余韵的发展历程。战国时期铜镜数量剧增且制作精美,汉代铜镜迎来鼎盛,铭文镜、博局镜等各具特色,尚方四神博局镜更是皇室御用之物。唐代铜镜题材丰富多彩,瑞兽葡萄镜、神仙人物故事镜等充满生活气息。宋金时期铜镜形制创新,出现了钟形、盾形等新样式,湖州镜等带有字号商标的铜镜反映了当时的商业文化。摄影大师们透过铜镜,仿佛看到了古代人们的生活场景,他们巧妙地利用展厅光线,拍摄出铜镜独特的质感与背后的历史韵味。
玉器厅中,从史前玉器到元明清玉器,展示了玉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用途与风格变化。史前玉器多为装饰品、礼器,如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的玉璇玑,用途至今成谜,引发了摄影大师们的浓厚兴趣。商周时期,玉器成为象征天子和国家权力的重器,玉琮、玉璧等造型独特,寓意深刻。东周两汉时期,玉器被赋予 “德” 的观念,佩饰用玉更加完善。明清时期,玉器艺术步入鼎盛,题材广泛。摄影大师们用镜头聚焦玉器温润的质地、精美的雕工,展现玉器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
此次摄影大师走进滕州博物馆的活动意义非凡。一方面,大师们的镜头将博物馆内的珍贵文物传播到世界各地,让更多人了解到滕州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提升了滕州博物馆的国际知名度;另一方面,也为摄影艺术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使摄影作品不仅仅是光影的呈现,更是历史与文化的载体。
由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中共山东省委外事委员会办公室、山东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和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中国办事处共同主办的“机遇中国·活力山东”国际摄影季——世界百位摄影大师走进齐鲁大地第二季活动,邀请20位国际摄影家赴聊城、菏泽、枣庄、临沂四地采风拍摄,进一步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国故事山东篇章。
中国山东网记者 刘自锐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