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好city啊!”外国短视频博主@保保熊一句带着网络热梗的赞叹,成为了齐鲁大地文旅活力的生动诠释。在这个“五一”假期,山东全省文旅市场持续呈现火热态势,各市都亮出了“看家本领”,推出特色活动引揽海内外游客,可谓“热力值拉满”。据携程平台数据显示,“五一”期间山东酒店订单量同比去年增长15%,入境游订单量同比增长43%。山东,正以“好客”为笔,以创新为墨,绘就着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生态与人文辉映的文旅新画卷。
一张“好客山东·齐鲁1号”的车票,即可串联起“车票+景区+酒店”的“city”新玩法,从上车吃喝玩乐到下车进景区,实现全产业链、多业态的融合。不只是车票,还有体育赛事入场券、演唱会门票、展览门票……山东正在探索的“票根+”经济,让文旅消费从“只能干一件事”到“附值干多件事”,在时间和空间上延伸旅客的消费体验,从“活动流量”真正转化为“消费留量”。
文化“city起来”,让千年文脉成为新的流量密码。当前,游客们越来越偏好于深度的文化体验和文旅消费,文化IP的深度开发已经成为留住游客的关键。济南明水古城以茶艺、投壶等宋韵体验重构李清照笔下的“常记溪亭日暮”,曲阜尼山圣境用无人机秀演绎《论语》名句,潍坊青州博物馆的AR技术让青铜器上的铭文“开口说话”,千年文物与现代观众展开跨时空对话。传统文化正从静态的“文物陈列”升级为动态的“文化仪式”,这种活化不是简单的场景复刻,而是通过科技重构,让文化基因获得新的生命形态。
在德州乐陵影视城,没有千篇一律的歌舞表演,取而代之的是让游客成为剧情的主角,参与谍战解谜、情报传递等任务,沉浸式体验剧情。潍坊十笏园文化街区“状元文化周”推出科举考试模拟、汉服巡游,同步开放“非遗数字实验室”,通过3D打印复刻杨家埠木版年画。非遗体验、场景化互动项目,山东正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可体验的“city”新场景,让游客从“看景”变为“入景”,推动文旅产品从“观光式”向“沉浸式”迭代。
这些“city”新玩法的背后,贯穿着山东文旅对“长期主义”的坚守。在刚刚结束的2025山东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山东签约18个重点文旅项目,以文旅为纽带,链动产业升级与区域协同发展,彰显着“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深谋远虑。真正的文旅“长红”,不仅需要跨越短期流量焦虑,更需要深耕文化厚度与生态价值。
五月春和景明,繁花似锦,总要来一趟山东“city一下”。从黄海之滨到泰山之巅,从孔孟故里到黄河湿地,从大明湖畔的市集烟火到泰山之巅的日出云海,从乐陵影视城的文化碰撞到青岛奥帆中心的时尚律动,山东正以多元业态打破人们对“文旅”的单一想象。走进山东的“city”故事,这里历史可触摸、文化可品尝、好客可感知,一幅新时代的齐鲁风情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