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8日讯 近日,在山东烟台莱阳一风化的化石区,首次发现白垩纪“花朵”化石,疑似早期被子植物新物种。白垩纪是恐龙种类最多、体型最大的时期,许多著名的恐龙种类如暴龙、三角龙等都生活在这个时代,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恐龙曾闻过这朵被封印在化石里的“花朵”的香味。
国家化石保护委员会委员陈雷表示,此次发现的化石保持得非常好,里面的角质层也保存了下来,初步判断是一种被子植物,非常像一朵花,对研究被子植物的起源,生态系统的恢复,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广袤的齐鲁大地在探索生命起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山东既有森林、灌丛、湿地、山体、农田等各种陆地生态系统,也有渤海、黄海等海洋生态系统,以及独特的海岸生态系统和海岛生态系统,还有非常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近年来,山东出台了《山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和《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有力措施,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一大批珍稀濒危物种在山东“落户安家”。
新蜗牛物种!以济南佛慧山命名
佛慧华蜗牛外壳呈低圆锥形,黄白相间,最典型的特征是螺塔略高。这一新物种在济南佛慧山首次被发现,后经解剖和DNA测序,发现其解剖学特征和分子遗传序列与其他蜗牛有明显差异,超出同一物种范畴。2023年6月,这一新物种得到全球公认,并以发现地命名为“佛慧华蜗牛”。
据悉,这一新物种是当时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的本科生张国一发现的。“难能可贵的是,在济南这种大城市的中心城区,居然还能发现世界新物种,说明城市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也丰富了我们对生物多样性的认知。”山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张振国博士说,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基因多样性,未来可能发挥难以估量的价值。
济南大明湖首次迎来“黑天鹅宝宝”
今年春天,一个温馨的家庭在济南大明湖惊喜亮相,成为市民游客目光的焦点——黑天鹅夫妇和他们的宝宝。
近年来,大明湖鲜少出现黑天鹅的身影。据了解,这对黑天鹅夫妇于2025年1月中旬落户大明湖。不同于前两个月的孤影成双,最近,他们迎来了新生命的诞生——五只刚孵化不久的黑天鹅宝宝。小家伙们浑身覆盖着柔软的灰色绒毛,小脑袋不时好奇地四处张望。
这是有记录以来黑天鹅首次在大明湖自然孵化成功,为大明湖的生态环境改善写下了最生动的注脚。
栗耳短脚鹎繁殖种群首次现身长岛
2023年,在对长岛进行生态调查时,山东省烟台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山东省生态学会发现了栗耳短脚鹎繁殖种群。
栗耳短脚鹎属雀形目鹎科短脚鹎属,因耳覆羽及颈侧羽栗色而得名,多见于低山丘陵阔叶林、混交林和林缘地带,以及公园、果园等。栗耳短脚鹎在全球范围内种群较为丰富,但此前在山东境内为非常见鸟类,其繁殖种群为山东境内首次发现。
过去,一般认为栗耳短脚鹎的繁殖地在日本北部和中、俄、朝交界地区,在我国东北和环渤海沿岸是冬候鸟或旅鸟。在长岛调查发现栗耳短脚鹎繁殖种群,表明该物种繁殖区已从日本北部和中、俄、朝交界地区延伸至山东半岛附近,提升和丰富了对非常见鸟类在山东境内分布、繁殖的认识。同时也表明,长岛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居民保护意识不断提高,为栗耳短脚鹎繁殖种群提供了良好和安全的栖息环境。
爱鸟者在泰山岱顶发现山东鸟类新记录种
2024年1月,泰山爱鸟协会会员李在田进行泰山野生鸟类调查时,在岱顶记录到2只黑喉鸫。
黑喉鸫,是雀形目鸫科鸫属的中型鸟类,体长20-24厘米。此次记录到的黑喉鸫,在《山东省鸟类志》《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四版)》以及中国观鸟记录中心等均无记录,确认为山东省新记录种。本次观察,验证了以往关于泰山可能有黑喉鸫分布的猜测。
东平湖首次发现野生鹗
近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 鹗现身东平湖,据东平县林业保护发展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东平湖首次记录到野生鹗的出现。
鹗,俗称鱼鹰,是一种中型猛禽,主要以鱼类为食,对栖息地的水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要求极高,野生鹗在东平湖的现身,意味着该区域的水质、鱼类资源以及周边生态环境都达到了鹗生存繁衍的标准。
此前,东平湖已多次记录到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如被誉为 “鸟中大熊猫” 的青头潜鸭,自 2019 年以来数量逐年增加,成为东平湖生态改善的标志性物种。而此次鹗的首次发现,进一步证明了当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为珍稀野生动物提供了更为适宜的栖息环境。
“飞鸟美人”白琵鹭、绿头鸭齐聚枣庄
初夏时节,枣庄市市中区周村水库浅水滩区,几只白琵鹭时而觅食、时而飞翔、时而嬉戏。它们因嘴巴形状与琵琶相似,被称为“白琵鹭”。白琵鹭体态优雅,有“飞鸟美人”的别名。
白琵鹭属鹈形目鹮科琵鹭属,是一种大型涉禽,体长约70至95厘米,平均体重约2千克,主要以虾、蟹、水生昆虫、植物性食物等为食,对栖居地的生态环境要求很高。
去年4月,枣庄市生态环境局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人员在周村水库周边,发现2只类似白鹭的鸟类在浅水滩觅食。经过工作人员辨认,这2只大型涉禽系国家二级保护物种白琵鹭。这是该物种在枣庄首次被发现,属于新增观测记录。
今年2月份枣庄又迎来了新朋友,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绿头鸭首次现身枣庄山亭庄里水库。在宽广碧波的水面上,有大量绿头鸭停歇嬉戏。这群绿头鸭时而在水中畅游觅食,时而在水面上急速飞舞,给庄里水库平添了一份灵动。
国家“三有”保护动物首现滨州
近日,滨州市陆生野生动物监测团队在邹平鹤伴山区域拍摄到一只形似“移动棉花糖”的小型鸟类,经鸟类专家鉴定确认,此为滨州首次观测到国家“三有”保护动物——红头长尾山雀(Aegithalos concinnus),这一发现为滨州市的鸟类记录增添了新成员。
红头长尾山雀是一种小型鸣禽,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常见于山地森林和灌木丛中。它们的头部呈红褐色,尾部较长,其醒目的红褐色头部与黑白相间的尾羽形成鲜明对比,身体小巧灵活,成群活动,常和银喉长尾山雀混群,以昆虫和植物种子为食。
红头长尾山雀传统分布区集中于长江以南,是典型的亚热带鸟类,此次观测到红头长尾山雀成鸟,直接印证了滨州冬季气温变暖的生态影响。
而近年来滨州打造的“森林—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网络,成为南方物种北扩的“踏脚石”,94公里的黄河生态廊道建设成为生态缓冲带,为小型鸟类提供连续迁徙通道,这场跨越长江与黄河的飞行,或许正在叩响生态文明的新范式大门。
山东不断健全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体系,开展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本底调查,完成了全省重点河湖水生态调查评估,启动了野外长期调查监测样地建设,设立了各类养护观测站点,逐步摸清了生物多样性本底,构建起相互协同、互为补充的监测网络。高质量建设黄河口国家公园,加强黄河三角洲、长岛、昆嵛山等自然保护区以及各类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重要生态载体建设。继续加快植树造林、国土绿化行动,推进生态修复和治理,开展黄河下游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加强濒危珍稀物种的栖息地管理,营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家园。
生物越多样,地球越生动!山东将继续发挥优势,积极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山东样板,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山东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