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8月30日讯(记者 杜方奇) “臭水沟”变身湿地公园,村子也成了“网红村”。
几年时间,枣庄市薛城区周营镇大沙河沿线村庄人居环境让村民直呼“大变样了”,不少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选择回村生活,这究竟是何原因?
8月28日,“通江达海好‘运’来”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周营镇王楼村的白楼湾湿地公园,来一探究竟。
初秋时节,大沙河上碧波荡漾,岸边杨柳依依,村民往来不绝。举目望去,大片荷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粉色的花瓣引得不少人打卡拍照。
很难想象,三年前,眼前的这条河曾一度丢失自己的本名,附近居民叫它“臭水沟”。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大沙河边遍布家禽养殖场,禽类粪便、污水侵占河道,日子久了还成了村民们倾倒垃圾的地方。大沙河成了“臭水河”,住在河岸的村民纷纷选择搬离。
环境的恶化,让白楼湾畔白楼村的村民也逐步外流。对此,薛城区周营镇以水为媒撬动水环境综合治理,严禁污水排放,清淤河道、打捞水草,修建生态护坡,一点一点修复河道生态。现在的大沙河水清岸绿,已然摘掉了“臭水沟”的帽子。
与此同时,昔日脏乱差的白楼湾也重新焕发了光芒,成为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变身业态集聚、游人打卡的重要场所。在大沙河河道周边,规划建设了滨水长廊、休闲广场、亲水沙滩等游玩及观光设施,乡村旅游顺势而起;以大沙河为纽带,围绕周边15个村庄打造了现代农业产业园、智慧农业示范园、采摘基地等项目,不仅吸引了远近游客前来打卡,也带动周边村民百余人就业。
除此之外,周营镇深度挖掘运河支队发源地这一红色资源,在白楼村打造了运河支队记忆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纪念馆,以大量详实的文字、图片、实物以及形象的雕塑,再现抗日时期打鬼子除汉奸的动人故事。每年,这里都会举办各类培训班、接待大量游客。纪念馆中的红色文化如同门外那条大沙河一样不停地流淌,默默教育着后人不忘那段烽火连天的光辉岁月,走好新时代的奋斗历程。
未来,薛城区将紧盯治水目标,统筹推进河湖功能管理、资源管控和生态保护,以绿色发展助推乡村振兴,一幅水清、岸绿、景美、河畅的生态画卷正在薛城徐徐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