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十一届十三次全会部署,山东着力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兴盛,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高度重视、全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红色基因传承、文物保护工作,为弘扬中华文明、共筑民族复兴中国梦不懈贡献“山东力量”。
以文化人,聚力推进“两创”
不久前,在得知烟台核酸检测采样人员紧缺时,在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实习、见习的学生们主动请战,争当志愿者。“当全员核酸检测发布一线志愿者招募令后,我第一时间报名。作为一名医学生,我要成为逆行中的人,用自己的力量守护这座城市。”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19级检验01班赵海贝说。
文脉赓续,成风化人。齐鲁大地上,一个个像赵海贝一样的普通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传统美德在身边“活”了起来。
聚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山东牢记总书记嘱托,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聚焦道德品行、家国情怀、干部政德等时代命题,通过全民广泛参与,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性创新成果。率先在基础教育阶段实现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滋养青少年心灵;“善行义举四德榜”遍布城乡,“齐鲁时代楷模”不断涌现,“中国好人榜”上榜人数全国五连冠……
据悉,山东将继续大力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文化惠民工程,重点用好征信体系、文明创建等抓手,更好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让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植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落细落小落实。
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每天清晨6点,临沭县朱村村民、抗日战斗纪念馆的名誉馆长王经臣一起床,就赶到纪念馆,清扫庭院,擦拭展板,查看文物,准备当天的讲解资料。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王经臣的生活节奏就快了起来。7月29日这一天,他接待了8批参观学习团队。
山东充分用好红色资源,弘扬沂蒙精神,讲好红色故事,抓好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出台《关于大力弘扬沂蒙精神的意见》;以立法形式保障传承红色基因,《山东省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条例》于今年1月正式施行;依托红色资源富集的优势,今年推出100条红色旅游线路,汇集16市416个资源点;围绕建党百年,聚焦立德树人,全省各级教育部门、团委、妇联、关工委等组织广大未成年人以“童心向党”为主题,开展“我向党旗敬个礼”“党的故事我来讲”等形式多样的百场教育实践活动,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对于党员干部来讲,政治信仰始终是第一位的。山东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建成沂蒙干部学院及胶东(烟台、威海)、王尽美、焦裕禄、孔繁森和泰山“挑山工”等党性教育基地,编纂教材,创新形式,开展教学。
着力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兴盛,山东将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育品牌项目,倾力打造沂蒙精神的文艺创作品牌、党性教育品牌、文化旅游品牌,建立长效机制,积极构筑红色文化传承高地,推动山东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上走在前列。
加强文物保护,赓续历史文脉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大汶口时期的‘陶鬶’”“这件是西周青铜器的杰出代表——‘侯母’铭夔纹螭耳铜壶”……
每到暑假,这些稚嫩又自信的声音就会从孔子博物馆传出,小小“红领巾”讲解员佩戴着红领巾和工牌,认真又自信地为观众们解说馆内文物的场景,成为孔子博物馆中独特的风景线。
近年来,山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博物馆建设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注重统筹推进、保护优先、惠民利民、跨界融合,扎实推动文物保护工作和博物馆事业发展。
投入真金白银,省级财政五年来安排文物保护专项资金5.94亿元;厘清文物资源,建立文物普查登录制度、文物资源报告制度,全省登录文物558万余件,省级文保单位1711处,居全国前列。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对外开放1180处,其中建成景区并开放620处,让文物在“开门纳客”中活化,让“活”起来的文物走近群众、走向未来。
只有人民共享,才能融合发展。下一步,山东将把文物工作与文化、教育、旅游、生态、康养等统筹起来,不断提升文博场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实施文物展示利用工程,推动更多文物古迹纳入旅游线路,着力打造文旅新地标,着力搭建文化推介新平台,着力培育文创新“爆款”。到2025年,形成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和销售体系,建立起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良性机制。
□ 本报记者 赵琳 于新悦(来源:大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