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实现“走在前、开新局”,做好人才工作、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6月9日省委召开的人才座谈会,围绕加快新时代人才强省建设、更好发挥人才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明确提出在打造新时代人才集聚高地上走在前、在打造一流人才队伍上走在前、在打造一流人才载体平台上走在前、在打造一流人才发展生态上走在前的目标要求。
近年来,山东大力实施“人才兴鲁”战略,人才事业发展取得重要进展,特别是省、市、县党委全部设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党员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机制,组建人才集团参与人才发展,党管人才工作格局更加健全。
“山东创新人才工作思路,已形成了系统性人才发展配套政策,构建起完备的人才服务体系,这是实现‘走在前’的底气和实力所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海洋监测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研究员王军成说。
在打造新时代人才集聚高地上走在前、在打造一流人才队伍上走在前,必须以高能级平台为承托。“省委以‘走在前’的境界标准,提出实施人才平台‘提能造峰’计划,对实现‘强省’建设目标至关重要。”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山东省高层次人才发展促进会会长于金明说。
“目前山东医学学科呈现山多峰少、大而不强的现象,打造具有山东特色的创新高地,对于优势学科的创新平台应该集全省之力、整合资源重点支持。”于金明表示,省肿瘤医院放疗学科是国内一流的优势学科,当前正在积极争创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有望实现我省该领域零的突破,并率先建成国际最顶级的全链条肿瘤放疗技术体系,五年内实现“国际领先”。
高校人才密度最高,集聚规模最大,虹吸力量最强,是人才的第一培养地、聚集地、创新地。“在打造一流人才载体平台上走在前,必须加快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建设,建成一流高教平台,发挥好高等院校主阵地作用,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冯继康说。
近年来,我省坚持以学科建设为根基,大力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启动实施了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建设计划,支持3所驻鲁部属高校争创世界一流,在省属高校重点建设15所高水平大学和51个高水平学科,高校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为引育高端人才提供了重要支撑。
“加快建成一流高教平台,山东将突出重点,精准发力。”冯继康说,我省将实施学科建设“811”工程,厚植8个国家一流学科竞争优势,建强10个左右冲击“双一流”的潜力学科,培育10个左右后备力量学科,重点打造学科发展的“尖刀班”和“突击队”,持续实施“双高”建设,加快形成学科门类齐全、多层次、多种类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和生态优化的学科建设体系,培养造就一批适应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平台集聚人才,人才成就平台。引进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碳中和应用研究中心等15家“中科系”院所落地济南,集聚包含两院院士和国家重大工程带头人在内的高层次科研人才1000余人;举全省之力推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建设,汇聚31位院士、共2200余人的科研人才队伍,围绕海洋科技创新取得一批重要成果……这是山东坚持抓平台支撑,持续放大人才磁场效应,打造人才高地的生动实践。
“我们正深入开展实验室体系重塑攻坚行动,着力构建1家国家实验室、30家左右全国重点实验室、10家左右山东省实验室、300家左右省重点实验室的‘1313’实验室体系。”省科技厅副厅长潘军说,与此同时,依托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高等技术研究院、能源研究院等重大平台载体,布局一批大科学装置,助力我省建设全国重要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企业是推动创新创造的主力军,也是人才集聚的高地。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发挥企业人才引育主体作用,对我省打造具有山东特色的新时代人才集聚高地至关重要。作为工业大省,山东拥有全国最为齐全的工业门类,以及海尔、潍柴、浪潮等一大批引领全国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为人才施展才能提供了广阔空间。
“秉承‘买设备不如买技术,买技术不如买人才’的理念,潍柴全方位引进、培养、用好人才,已集聚研发人才5000余名、博士300余名,其中省级、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近60人。”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陈文淼说。潍柴集团一直高度重视搭建高水平事业平台,始终保持研发高标准、大投入,先后建成内燃机可靠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国字号”科研平台。
陈文淼希望,有关部门支持重点企业加快建设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高端平台,加快提升现有平台创新效能。“潍柴也将在全球加快布局更多研发中心,加大新能源、电控、液压、智能驾驶、新材料等领域的人才引进力度,吸引更多人才汇聚齐鲁,服务强省建设。”他说。
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需要人才、呼唤人才,也必将成就人才。山东,正敞开怀抱迎接四海英才,共建人才集聚高地,共赴强省建设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