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文化大餐”,让精神生活“富”起来
“以前农闲时只能晒太阳、唠家常,现在不一样了,村里的文体广场天天有活动!”孟庄镇峨山口村村民的感慨,道出了许多村民的心声。近年来,孟庄镇以“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把文化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截至目前,全镇开展“周六剧场”送戏下乡10余场,公益电影放映12场,实现32个自然村全覆盖。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活动不是“政府送什么群众看什么”,而是“群众想看什么政府送什么”,镇里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既有传统柳琴戏、豫剧表演,也有现代歌舞、小品相声,真正让群众成了文化活动的“主角”。除了“送文化”,孟庄镇更注重“种文化”。全镇组建了36支广场舞队、3支庄户剧团,通过定期培训、比赛交流,让村民从“观众”变成“演员”。在枣庄市和美乡村(村BA)篮球大赛中,孟庄镇代表队凭借自编自演的开场舞《丰收锣鼓》惊艳全场,这些演员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白天干农活,晚上练舞蹈,用他们的话说:“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非遗传承的“孟庄现象”,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在孟庄镇,文化惠民不是简单的“送节目”,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传承。这里走出了全国知名文艺人才韩邦亭,他的诗词联赋作品多次在全国大赛中获奖,其中《华山赋》更是斩获十万元大奖。在他的带动下,一批退休教师、非遗传承人组成文化创作志愿团队,被枣庄市文艺界誉为“孟庄现象”。
更令人欣喜的是,传统文化正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在“非遗戏曲进校园”活动中,孟庄镇中心小学的学生们跟着老艺人学唱柳琴戏,一招一式有模有样;在农家书屋,孩子们围坐在非遗传承人身边,听他们讲述孟庄的故事。这些“活态传承”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也让孩子们从小树立了文化自信。
美德信用的“孟庄实践”,让乡风文明“美”起来
文化惠民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孟庄镇创新实施“1+4+6”美德信用工程,通过建设美德信用主题街区、积分超市,开展“诚信之星”“文明家庭”评选,让文明新风浸润乡间。在寺山子村,村民用美德积分可以兑换生活用品,还能免费参观辖区景点;在孟庄村,“孟享”文化长廊成了村民茶余饭后的“打卡地”,好人好事、家风家训在这里传颂。
这种“美德转化信用、信用促进发展”的模式,不仅提升了村民素质,更激发了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如今,孟庄镇15个行政村全部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全年开展理论宣讲、科普宣传、法律援助等实践活动200余场次,惠及群众3万余人次。
文旅融合的“慢乡探索”,让乡村振兴“火”起来
在孟庄镇,文化惠民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这里打造了孟庄村史馆、横山口红色炮楼、崖头怀旧馆等一批特色文化场馆,吸引游客1.8万人次。这些场馆不是冷冰冰的展柜,而是有温度的记忆载体:在孟庄村史馆,村民捐出的缝纫机、煤油灯勾起了无数人的乡愁;在红色炮楼,孩子们通过VR技术“穿越”到革命年代,接受沉浸式爱国主义教育。
文旅融合更带动了产业发展。孟庄村通过“共享菜园”“开心农场”项目,让城市家庭体验田园生活,村集体持续增收;大郭庄村依托“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举办七夕民俗文化节,带动农家乐经济火爆。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从“富口袋”到“富脑袋”,孟庄镇用一个个“小切口”诠释了文化惠民的深刻内涵。在这里,文化不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村民脸上的笑容、心中的幸福。当文化惠民的种子在乡间生根发芽,乡村振兴的画卷必将更加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