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7月6日讯(记者 王平)7月6日, 2022年“深化‘济时救’品牌 兜牢民生底线”新闻发布会在济宁召开,济宁市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今年以来,济宁市民政局聚焦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放大“济时救”品牌效应,以为民之心狠抓民生保障,让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更温暖更幸福。
兜牢基本民生底线。针对今年新冠疫情复杂形势,全力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困难群众救助工作,确保把民生底线兜牢兜准。一是坚持保基本民生,持续提高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提请市政府印发通知,自2022年1月1日起,济宁市社会救助保障标准在2021年基础上再增长10%以上,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880元和700元,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1144元和910元,实现救助标准“十八”连增,城乡低保标准之比缩小到1.26:1。目前,全市共保障低保、特困人员等九类困难群众33.3万人,今年1-6月份发放救助资金8.1亿元,有力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二是聚焦群众关切,进一步简化优化办理程序。充分发挥乡镇(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作用,将受疫情影响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群众及时纳入临时救助范围,急难情形的24小时先行救助、特别紧急的2小时内先行救助,事后补办手续。对受疫情影响、暂时找不到工作又得不到家庭支持的生活困难外来务工人员,因交通管控等原因暂时滞留的临时遇困人员,由急难发生地直接实施临时救助。三是加大工作力度,持续开展低收入人口摸排和监测。发挥基层民政干部和村(居)社会救助协理员“铁脚板”主动发现、排查作用,强化各救助职能部门间信息共享、数据比对,对比对出的尚未纳入低保、特困人员保障范围的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重残人员、患慢性病人员、自负医疗费用较多人员等重点对象开展入户摸排,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救助范围,确保应保尽保。截至6月底,全市共摸排重点群众近5万人,新纳入低保、特困人员5776人。
进一步深化“济时救”品牌建设。一是扩大“济时救”品牌内涵。提请市政府印发《关于深化“济时救”品牌建设创建全省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先进实验区的实施意见》,推进“济时救”品牌内容扩充、形式创新、服务升级,推动党建引领,社会救助与慈善、社工、社会组织等深度融合,实现社会救助由纯“物质”向“物质+服务”救助模式转变,全面提高困难群众幸福指数。二是创新开展特困人员社会化照护。在全市开展“济时救-幸福来敲门”活动,为全市3.1万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购买社会化服务,打造“服务+监管”运行模式,由专业第三方服务机构上门提供探视、助洁、助餐、心理慰藉等服务,督促照料护理人落实照护责任,全面提升特困人员生活质量。三是发挥好“济时救”即时救助机制作用。进一步健全“主动告知、主动发现、快速响应、即时救助、跟踪转介”机制,夯实基层工作基础,在所有村居设立社会救助工作站,发挥好帮办代办作用,乡镇街道随时受理、即时确认困难群众救助申请,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救助范围。截至6月底,全市共开展临时救助3120人次,发放救助金712万元。
推出更多惠民政策。一是在低保认定方面,修订出台《济宁市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办法》,在“支出型”困难家庭认定、机动车辆和大型农机具现值计算及赡养费计算、收入扣减、诚信救助等方面实现突破和创新,实现低保认定更精准、更便捷。二是在低保边缘家庭认定方面,在全省率先出台《低保边缘家庭认定办法》,明确认定条件、认定程序、日常管理和监督等关键内容,并将收入认定范围从省定的低保标准的1.5倍扩大至2倍,最大限度保障困难群众享受更多专项救助政策。三是在临时救助办理方面,取消临时救助户籍地、居住地申请限制,实行急难发生地即时救助,非户籍居民可向居住地或急难发生地乡镇(街道)提出申请。
提升社会救助服务水平。一是推进社会救助事项标准化、规范化。印发《关于全面规范应用社会救助行政文书的通知》,在全市统一规范制定和推广应用救助行政文书,重新修订低保行政文书,制定低保边缘家庭、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全流程行政文书,实现关键环节和核心程序“环环有痕迹、步步能倒查”。二是进一步加大社会救助政策宣传力度。在全市开展“济时救”社会救助主题宣传活动,12个社会救助职能部门联合开展“部门联动‘济时救’ 合力救助惠民生”社会救助政策线上大讲堂活动,目前已经举办了3期,市民政局、市教育局、市司法局对有关救助政策进行了解读,各县(市、区)积极开展线下政策宣传,印发社会救助政策宣传手册及海报等材料6万余份。三是全面推行“码”上服务。以便民、利民、精准服务群众为目标,在全市推广使用“济时救 ‘码’上服务”二维码,群众扫描二维码可以马上知晓民政低保、特困供养、残疾人补贴等10项救助事项和教育、司法、住建、卫健等11个部门21项救助政策申请条件、办理地点、办理流程、咨询电话等,可以查看低保和特困供养等救助标准、敬老院基本情况、享受低保待遇人员等信息,到6月底已经实现二维码乡镇(街道)和村(居)全覆盖。
另外,发布人还就有关民政部门在大学生上学方面有什么救助政策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