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自然》杂志网站6月14日文章,原题:中国变化的饮食为何令公众健康“腹痛” 在上海,61%的人疫情前至少每周外出就餐一次,如今这种趋势可能恢复。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员林旭(音)说:“在上海,每转过一个街角就能看到火锅店、烧烤店和奶茶店。”这些场所标志着中国中产群体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享受着收入增长,但也有人将这视为公众健康问题征兆。林说这些店的许多食物都含有消费者未必意识到的大量脂肪、糖和盐。
随着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国人的饮食模式愈加西化,精制谷物和肉类消费增加。这迅速成为问题,更多中国民众变得更胖更易受“富裕世界”健康问题影响。“没有任何中低收入国家经历过中国正经历的事,”北卡罗来纳大学营养研究员波普金说,上世纪80年代前中国糖尿病发病率低于1%,如今超过12%。
1982年中国疾控中心进行的全国营养调查发现,中国成年人的平均膳食脂肪供能比为12%,到2015年增至35%,比美国仅低大约1个百分点。多种慢性病与膳食脂肪摄入有关,包括肥胖、心脏病和癌症等。林说:“不健康食品的广泛供应,加上中国日益便利的送餐服务,加剧糖尿病和高血压等与饮食有关的健康问题。”这种变化正造成损失,2020年中国超过50%的成年人和近20%的学龄儿童超重或肥胖。若缺乏有效干预,2030年该比例可能分别超过65%和30%。中国人的盐摄入量也位居世界最高行列。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公共卫生研究员莫妮可·陈说:“如今人们可轻松订购外卖,这导致更多的盐和能量摄入。”她的研究表明,只要中国人均每日减少1克盐摄入量,到2030年就有可能防止近9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
面对与饮食相关的疾病增多,中国出台多项战略计划与政策。昆山杜克大学全球健康研究员阎丽静(音)认为政府对居民健康问题给予前所未有的关注。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黄季焜说:“中国有句俗话‘先吃饱再吃好’,一步步来。”
来源:环球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