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系列新闻发布会,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介绍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有关情况。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权文松介绍潍坊充分发挥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作用。潍坊市锚定“走在前、开新局”,聚力搭建“党建引领、传承弘扬、联营发展、文旅融合”四大平台,推动非遗保护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成效显著。
搭建党建引领平台,解决“谁带头”的问题。潍坊市发挥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探索“党建+非遗”模式。一是突出支部引领。高密市昌盛泥塑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是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实行“党支部+合作社+产业协会”模式,现拥有党员5名,积极分子6名,先后培养党员传承人31名,带动周边5000余名群众就业。二是实施头雁工程。探索“支部引领、匠人授艺、群众参与”的人才培育模式。全市230名各级党员传承人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产学研实践基地进行技能培训,全方位培养复合型全能人才。三是坚持支部培养、导师帮带。实行把民间艺人培养成非遗传承人、把非遗传承人培养成党员、把非遗传承人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三培养机制”。先后评选市级非遗工坊90家,其中13家拥有党支部,党员超过350名,培育大批非遗带头人。
搭建传承弘扬平台,解决“谁来干”的问题。实施非遗人才培养计划,破解后继无人的难题。一是推广带头人制度。通过评先树优和经费扶持,鼓励乡村非遗项目带头人进行技艺传承、技术培训。建立各级规范化非遗传习所110余个,实施“百乡千人培训计划”,培养生产经营人才和技术骨干6000余人。二是构筑阶梯式人才培养机制。以培训、竞赛等推动非遗队伍职业化发展。目前,潍坊市共有国家级传承人7名、省级54名、市级353名、县级1724名、从业者10万余名,传承梯队不断优化。
搭建联营发展平台,解决“怎么销”的问题。建立协同机制,构建产销平台,解决乡村文创产品销路窄、从业者收入低的现状。一是发展乡村非遗合作社。通过传承人+生产基地、旗舰店、线上商城等方式,已发展风筝等非遗合作组织100多个,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二是建设非遗特色村落(社区)。分类策划培育,拓展一批乡村产业新业态,形成一批乡村品牌。先后培育建成高密市聂家庄等非遗特色产业村、特色旅游村、研学村60个,受益群众超过20万人。三是帮扶非遗企业。联合当地银行为非遗企业量身定制了“非遗传承贷”,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和保障。目前,已为同文堂笔庄等13家非遗企业授信2070万元,用信1620万元,帮助经营困难非遗企业顺利渡过难关。
搭建文旅融合平台,解决“路径单”的问题。推出一批具有非遗特色的旅游线路、研学产品,活跃了乡村旅游市场。一是打造特色非遗线路和景区。先后推出“多彩民艺、秀美山村、寻古探幽、渔盐耕读”四条具有鲜明非遗特色的旅游线路;打造杨家埠大观园等40余个特色非遗景区、研学空间,每年接待游客超过2000万人次,研学学员100多万人次。二是大力推进非遗进景区。以政府购买服务、旅游企业与传承人合作等多种方式,将非遗项目植入全市23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内,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沉浸式感受非遗的迷人光彩。
(来源:齐鲁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