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前夕,中国石油潍坊销售坊子临朐党支部党员代表走进临朐县最早基层党组织纪念馆所在地——赵家楼村,开展留守老人走访慰问活动。党员们带着米面油、月饼等精心筹备的慰问品,以“拉家常、办实事”的暖心方式,为村里的留守老人送去节日关怀,在红色土地上续写温情篇章,更循着老人的记忆,打捞起临朐战役的珍贵片段。
走进留守老人赵大爷家中,温馨氛围瞬间拉满。党员们先是双手递上慰问品,轻声问候“大爷,中秋快到了,我们来看您了”,随后围坐在一起与老人亲切唠家常,细致询问他的年龄、日常起居和身体状况。“我今年82啦,身子骨还硬朗,就是有时候会想起过去的事儿。”赵大爷的话匣子一打开,党员们顺势问道:“大爷,您小时候是不是经历过临朐战役?村里老人们都怎么说当时的情况呀?”
听到“临朐战役”四个字,赵大爷眼神瞬间亮了,手指着院角的老槐树缓缓回忆:“那会儿我才5岁,记得天老热了,枪声、炮弹声就在村外头响。我爹当时是农会的,白天帮着八路军藏粮食、送消息,晚上就带着我躲在菜窖里。有一回,一个八路军战士腿受了伤,躲到我们家柴房,我娘连夜给他缝伤口,还把家里仅有的白面烙了饼给他吃。”党员们听得入神,追问:“那后来战士安全转移了吗?村里当时是不是很多人都像您爹娘一样帮着队伍?”赵大爷点点头,语气带着自豪:“转移了!那会儿村里不分老少,都想着保护八路军。妇女们做军鞋、筹物资,男人们要么当向导,要么帮忙挖战壕,没人怕危险。”
聊到动情处,赵大爷还起身从屋里翻出一个褪色的布包,里面是一枚父亲留下的铜制哨子:“这是我爹当年给八路军传信号用的,一吹长音是‘安全’,两短音是‘有情况’。他总说,临朐战役打得苦,但咱们中国人不怕苦,守住了家乡,才有现在的好日子。”党员们接过哨子仔细端详,轻声感慨:“这哨子真是珍贵,藏着咱们赵家楼村的红色记忆,也藏着老百姓和八路军的鱼水情啊!”
随后,得知老人独自打理庭院和小菜园,党员们主动拿起工具,有的帮着清扫庭院落叶,有的在小菜园里栽种蔬菜,即便只是翻土、浇水这类简单活计,大家也一丝不苟。赵大爷坐在一旁看着,笑着说:“你们跟当年的八路军一样,都是真心为老百姓办事的!”
此次中秋慰问,不仅为赵大爷送去了物质关怀与节日温暖,更通过与老人的对话,让临朐战役的鲜活细节得以留存。党员们纷纷表示,这些从亲历者口中听到的故事,比书本上的记载更动人,也让大家更深刻地理解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