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游击队群雕
铁道游击队战斗胜利后的情景
“爬上飞快的火车,像骑上奔驰的骏马,车站和铁道线上,是我们杀敌的好战场……”一曲悠扬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让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融入山东人的血脉,让铁道游击队的传奇故事闻名全国,经久不衰。
铁道游击队最早发端于80年前的1938年夏,是在洪振海、王志胜建立的抗日情报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铁道游击队队员英勇果敢,创造性地以火车为作战大舞台,机智灵活、神出鬼没地在敌人心腹地区坚持斗争8年之久,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奏响了民族救亡的时代强音。
在“八一”建军节即将到来之际,本版特约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研究员陈宇先生撰写此文,重温那段充满传奇色彩的激情燃烧的岁月。
铁道游击队的战斗历程
铁道游击队,是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现山东鲁南枣庄、济宁一带(临城、峄县、滕县地区)的一支英雄的抗日武装。这是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隶属于八路军第115师苏鲁支队、鲁南军区。该游击队发端于1938年夏天,是在洪振海、王志胜建立的抗日情报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始称枣庄铁道队,正式建队称鲁南铁道队,后与临城南北两支铁道队合编称鲁西铁道大队。1940年1月25日受八路军苏鲁支队命令正式成立时称“鲁南军区铁道大队”,别称“飞虎队”。
这支队伍,主要由铁路工人、小摊贩、矿工、流浪者组成,人员最多时达300余人。铁道游击队以抱犊崮山区抗日根据地为依托,以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区)为中心,紧紧依靠枣庄地区人民群众,主要战斗在铁路支线临(城)枣(庄)段、枣(庄)台(儿庄)段,津浦铁路干线的韩(庄)兖(州)段、兖(州)徐(州)段,驰骋在运河两岸和微山湖区。临城是临枣和津浦铁路的连接处,是铁道游击队的活动中心,也是日本侵略军防守的主要阵地。
铁道游击队挥戈于百里铁道线上,出没于万顷微山湖中,依靠群众,运用游击战术,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浴血奋战。
打洋行。1940年8月下旬的一天夜里,洪振海、王志胜带领32名队员,分成5个组摸到“正泰国际洋行”附近,因围墙高且有电网,不能越墙,他们便用铁杆在墙上打洞,直到第二天凌晨4点,才将院墙挖通。王志胜带领4个组进院内,洪振海带短枪组在外面掩护,三四分钟结束了战斗。1941年5月,铁道游击队再袭日军洋行,击毙日军谍报队员13人。
扒火车。1940年10月,鲁南军区司令员张光中、政委王麓水命令铁道游击队务必想法搞到药品。一天,临城车站的内线宋邦珍递送情报:有一列装载药品的货车将由青岛开到临城,然后向南行驶。铁道游击队立即行动,当晚10时,游击队员飞身上车,列车行驶到沙沟与塘湖站之间,战士们迅速将药品掀下,铁道游击队把这些药品及时运到鲁南军区。1941年6月,铁道游击队再袭日军押款列车,缴获法币8万余元。
截军列。1940年11月初,铁道游击队与运河支队、滕沛大队、微湖大队、边联支队联合行动,在塘湖站附近成功截获日军布车。共截获棉布1200匹,军装500余套,皮箱200只,缎子被100余床,呢子、毛毯各一宗,显微镜4架,电炉2个,发动沿湖十几个村庄的数百名群众帮助搬运。
炸桥梁。1941年8月,破坏津浦铁路韩庄段,致使日本运兵军列脱轨。9月,拆除峄县至临城铁轨1.5公里,砍断电线杆百余根,使日军的通讯和交通同时瘫痪。日军在峄县和临城紧急组建铁甲列车大队和铁道警备大队。日军专门从济南调来特高课长高岗,在临城组建第五特别侦谍队。
打高岗。一天晚上,铁道游击队分成4个小组,化装成日军士兵和搬运工分别潜入临城车站。10时,担负攻击任务的第一组队员刘金山等人摸到了高岗的门前。刘金山第一枪打死了高岗的卫兵。高岗正在那里趴着写字,听到枪响一抬头,刘金山第二枪紧跟打出,击毙高岗。日军在此苦心经营的谍报网络从此分崩瓦解。
开辟秘密交通线。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决定开辟一条从华中盐城地区北上、经山东南部西去延安的秘密交通线。铁道游击队受领任务后,相继成功护送刘少奇、陈毅、陈光、罗荣桓、萧华、叶飞等穿越临城附近的津浦铁路,顺利通过敌占区,安全过境。从1942年到1944年,先后护送千余名干部往返延安,从未出现一次差错,受到了鲁南军区的通令嘉奖。
受降奇迹。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驻扎在峄县和临城一带的日军却拒绝向铁道游击队缴械。10月,当日军乘坐的铁甲列车趁夜色开出临城车站,在沙沟附近发现前面的铁路已被毁,再试图退回临城时,退路也被铁道游击队炸断。日军在孤立无援、忍饥挨饿3天之后,只能选择投降。时年23岁的政委郑惕代表铁道游击队受降。1000多名日军携带8挺重机枪、130多挺轻机枪和两门山炮等轻重武器,向一支不足百人的抗日游击武装投降,在军事受降史上极为罕见。
奉命改编。1945年12月底,铁道游击队奉命到滕县(今滕州市)接受整编。整编后除留两个连队归鲁南铁路工委领导外,其余100余人编入华东野战军鲁南军区特务团。大队长刘金山调任鲁南铁路局副局长,副大队长王志胜调任鲁南铁路局办公室主任。至此,鲁南军区铁道大队完成了它光辉的历史使命,番号撤销。
以铁路为平台的新样式战斗
铁道游击队历经艰险,在敌人心腹地区坚持斗争8个年头之久,经历大小战斗百余次,创造性的以火车为作战大舞台,堪称热兵器时代的战争奇观。因著名小说家刘知侠以其事迹创作的《铁道游击队》小说而扬名,再经影视剧的改编,“铁道游击队”的名称更加响亮。“游击”两字,画龙点睛地指明了这支队伍的作战新样式。
在抗日战争时期,铁道游击队的正式名称是“鲁南军区铁道大队”。作家刘知侠以鲁南铁道大队事迹为素材创作的小说,1945年首次在《山东文化》上发表时,便冠以《铁道队》之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知侠改写此书时,为点明这支武装的战斗性,在出版时加上了“游击”二字。小说面世后,立即引起广大读者强烈共鸣,就连枣庄,这个以盛产优质煤炭著称的城市,其“煤城”称号亦不如“铁道游击队故乡”之名更盛。
1938年3月,日军侵占山东省枣庄,5月再占峄县,在这一地区进行疯狂掠夺。峄县(今枣庄市峄城区)是中国东部地区最重要的能源重镇之一。抗战全面爆发前,这里拥有全国最大的华资煤矿中兴公司。这年初夏,当地青年洪振海、王志胜由人介绍到滕县墓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义勇队,几个月后两人均升任排长。当时,苏鲁人民抗日义勇总队转移到了抱犊崮山区之后,由于情报比较闭塞,经常和敌人遭遇,使部队遭受了不小的损失。为了及时掌握敌人出动的情况,总队选派洪振海和王志胜到敌占区枣庄建立抗日情报站。10月,洪振海、王志胜在峄县建立情报站,洪为站长,王为副站长,这就是“铁道游击队”最早组织的初创。为及时搜集敌人情报,王志胜利用关系到日军在枣庄设立的洋行任职。
1939年8月的一天,洪振海和王志胜第一次打洋行,击毙大掌柜、二掌柜,击伤三掌柜,夺取长短枪各一支。10月,他们又在枣临铁路“飞车”袭击日军,劫取枪支弹药并及时运到苏鲁支队。在枣庄车站北陈庄以开炭场作掩护,积极发展抗日力量。11月,洪振海召集6名铁杆弟兄,在峄县情报站的基础上秘密成立了一支队伍。
1940年1月25日,鲁南铁道队在陈庄成立。2月,苏鲁支队正式将铁道队纳归直属,同时任命洪振海为铁道队队长,王志胜为副队长,并抽调三营副教导员杜季伟任政委。队员已发展到20多人,他们多数是失业工人和无业游民,散漫的状态令杜季伟格外担心,他下决心整顿好这支队伍。经过整训,队员们的军政素质有了根本转变。铁道队开始向临城方向转移,公开打出了“八路军鲁南铁道队”的旗号。这支队伍最多时达300余人,多数人都身怀绝技,英勇善战。
铁道队队员英勇果敢,机智灵活、神出鬼没地打击日本侵略者,搞情报、捉汉奸、打洋行,截军列、袭票车、夺军粮,扒火车、炸铁路、毁桥梁,像把钢刀刺入敌胸膛,打得日伪军魂飞胆丧。他们以铁路为平台,或断敌交通通讯,或截获敌人武器等军用物资,或主动出击,或配合兄弟部队,袭敌车站、端敌据点、解放村镇,并为八路军鲁南部队源源不断地传递情报。
铁道游击队为什么诞生于鲁南
铁道游击队诞生在鲁南地区,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当地的人文历史和民风有着直接的关系,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等各种因素的集大成。既有作战之特殊平台“铁道”,又有战争样式之“游击”,还有组织起来的紧密团体之“队”,而且此“队”背后有以中共领导下的八路军劲旅第115师挺进山东、扎根鲁南之坚强后盾,这些条件少一不可。
首先是独特战争平台的出现。火车、铁路是20世纪初的“高科技”,到了全面抗战爆发时,正逢中国铁路津浦线竣工通车不久。
铁道游击队诞生之地枣庄,素有煤城之称,是中国东部地区最重要的能源重镇之一。早在唐宋时期,这里便开展采煤活动,并由此形成村落。鸦片战争爆发后,随着近代工业发展,煤价逐渐上涨,枣庄地区的煤田由手工作业过渡到机器开采,产煤量大幅度提高,加上煤质优,供不应求。抗战全面爆发前,这里拥有全国最大的华资煤矿——中兴公司。
有如此丰富的煤矿资源,继而又有了运煤出矿的铁路。资本家为运销煤炭,相继铺设了临(城)枣(庄)铁路和枣(庄)台(儿庄)、台(儿庄)赵(墩)铁路。如此发达的铁路交通,使枣庄的煤炭西通津浦铁路,南连京杭大运河和陇海铁路。铁道游击队的战争舞台也就首先出现在枣庄附近的支线上,继而扩展到当时的中国铁路主干道津浦铁路线上。
日本侵略者对枣庄的优质煤早就垂涎三尺。1938年3月,日军占领枣庄后,马上强迫工人下井,进行掠夺性野蛮开采。特别是修复了从枣庄到津浦铁路的支线,大量优质煤炭从这里被疯狂掠夺到日本本土。为确保长期掠夺枣庄的煤炭,日军派重兵驻守枣庄,在枣庄修筑大兵营,驻扎日军独立步兵营,还先后建立了宪兵队、警察局、宪兵分遣队、矿警队、“剿共班”等军队和特务组织。
日军除利用各种武装组织镇压当地抗日军民外,又组织了诸如“新民分会”“维持会”“商会”等民间伪组织进行欺骗性宣传,搞“大东亚共存共荣”,推行所谓“爱护村”和保甲制,以强化其对枣庄的统治。日军在枣庄的另一统治特点便是利用开设“商团”“洋行”“米面代销点”等商业机构搞特务活动,暗杀和逮捕抗日军民。此外,驻枣庄的日军还经常单独或联合临城、峄县、费县等地日军,出城进行大规模“清剿”和“扫荡”,对山东地区抗日军民造成严重威胁。
1938年秋,八路军第115师苏鲁支队为扭转被动局面,决定从部队挑选精兵强将打入枣庄内部,建立秘密情报站。在研究人选时,支队领导人不约而同地选中了洪振海和王志胜。他二人是土生土长的枣庄人,不仅熟悉地形,还有利于隐蔽自身和情报的搜集、递送。洪振海和王志胜于是潜入枣庄,开始执行支队赋予的任务。
小说内外的铁道游击队
著名作家刘知侠(1918—1991年),一生中给后人留下了400万字的文学作品,其中风靡了整整一代人的《铁道游击队》至今不衰。
刘知侠出生于河南省卫辉市一个铁路工人家庭,原名刘兆麟,自幼家贫。1943年夏天,山东军区在滨海抗日根据地召开了全省战斗英雄模范大会。在这次大会上,刘知侠认识并采访了铁道游击队的英雄人物。那些传奇式的英雄和惊心动魄的战斗,都给刘知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被他们的战斗事迹所感动,决定把这些英雄事迹写成文学作品。英模大会后,刘知侠整理了这些采访并进行构思,动手写了题为《铁道队》的章回体小说,在《山东文化》上连载2期。作品一经发表,便引起了极大反响,战士们争相传阅。不久,刘知侠接到了铁道游击队的来信,邀请他到铁道游击队深入生活。此后,他曾两次通过敌人封锁线去鲁南的枣庄和微山湖,到铁道游击队深入生活,为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收集了丰富的素材。
1953年,刘知侠全身心地投入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的写作中,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40余万字的作品,于1954年元月出版。后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搬上银幕。
作品中大队长刘洪的原型就是洪振海和刘金山。
铁道游击队首任大队长洪振海(1910—1941年),自幼随父亲在路矿谋生,因生活所迫经常与火车打交道,练就了飞登火车的本领,在铁道游击队中的扒车技术最高,特别快的车也能上去,人称“飞毛腿”。他足智多谋,有许多惊人战绩;对朋友豪爽义气,有极高的威信。在黄埠庄作战中牺牲(墓在他的家乡滕州市大北塘),由刘金山继任大队长。刘后任鲁南军区特务团副团长、主力部队副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江苏南通军分区副司令员和苏州军分区司令员。刘知侠在《铁道游击队》中把两任大队长的姓组合成刘洪这一英雄形象。
政委李正的原型又是谁呢?
铁道游击队前后有五个政委,文立征(牺牲)、杜季伟(调走)、张洪义(牺牲)、孟政委(牺牲)、郑惕(抗战结束前夕提任),作者根据几个政委的个性和特点,以杜为主塑造了一个政委的形象。
至于副大队长王强的原型,是枣庄市中区陈庄人王志胜。王志胜出生在铁路工人家庭,兄弟五人,排行第四,15岁开始跑火车,做小本生意。从小和洪振海是好朋友,练就了一身扒飞车本领,在战斗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如今,刘知侠早已离开人世,书中铁道线上的英雄们也大都相继离世。然而,他们的故事不仅没有被人们遗忘,反而以更多的形式被铭记,被传颂。铁道游击队为什么拥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用原铁道游击队长枪三中队指导员张静波的话说,是因为铁道游击队的壮丽史诗,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碑,是抗日军民万众一心用血肉之躯铸成的一座无形的丰碑。以这些文艺作品为载体,他们的故事已经成为人们心中永远不老的传奇。(李昱 陈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