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上午,山东经济一季度成绩单出炉——全省生产总值2346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0%。这一增速,高于全国0.6个百分点,经济大省挑大梁的作用进一步彰显。
在全球经济笼罩着关税阴霾的大背景下,当前,外部环境急变。作为一个开放程度高的经济大省,在这个当口交出了一份成绩不错的答卷,山东让人看到了自身发展定力,也印证了中国经济的“抗压密码”与“增长动能”。
(一)
经济形势,一看形、二看势。新鲜出炉的一组组数据,无疑描绘出了山东经济之“形”。
让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山东之“稳”。一季度,不管是农业生产形势、工业生产增势,还是有效投资规模的扩大、消费潜力的继续释放等,山东都表现出稳健增长之势。
工业之于经济,是稳定大盘的“压舱石”。山东一直将工业经济作为“头号工程”来抓,今年一季度,山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9%。制造业中,铁路船舶、电子信息、化学原料制品、汽车、农副食品等行业分别增长36.0%、28.6%、15.2%、13.3%、13.1%,均为两位数增长。
底盘牢,方能站得稳。作为全国工业门类最齐全、体系最完备的省份之一,山东工业保持较快增长,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增势加快,充分说明中国工业经济高质量稳定发展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并将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输入确定性。
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是中国经济抵御风浪的关键。面对外部环境波动,“内需”重要性日益凸显。一季度,山东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6%,限上零售业销售额、餐饮营业额增速达到两位数,分别增长11.7%和13.3%。消费品以旧换新力度加大,正点燃更多消费热情。
一季度,山东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提高低收入居民消费能力的政策加快落实,这些都为提振消费不断注入“稳”的基础。
(二)
当然,一个“稳”字,不足以形容山东经济成色。“稳”字当头之后,进、好、新等特点也十分显著。
山东一季度运行数据中,有这样几个增量很有代表性。
比如,1-2月,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2%,比上年全年提高1.0个百分点。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6.4%,教育营业收入增长14.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7.3%,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增长20.0%。
相比家底坚实的工业和农业,对山东来说,服务业一直稍显弱势。但今年以来的快速增长,尤其是蕴含新技术的现代服务业不断提质升级,展现着经济新活力的同时,也意味着山东未来转型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比如,全省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3%;工业机器人、光电子器件分别增长76.2%、25.4%。这背后,是山东聚焦大规模设备更新、数字化转型、绿色技术改造,加速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新兴动能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
比如,限额以上单位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零售额增长50.2%。近日,海尔的一台三筒洗衣机在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上走红。一周预售超8万台。这台由网友“喊话”、周云杰“接单”的懒人洗衣机,配有一大两小三滚筒,实现内衣、袜子和大件衣物的分区洗护。这种技术创新与需求升级契合,能为企业不断打破增长“天花板”提供新思路。
聚光灯外,更多企业拔节成长。工业方面,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5.0%,私营企业增长7.9%;投资方面,民间投资增长5.5%,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6.6%。山东民企发展活力不断激发,正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
面对着比以往更大、更直接的外部冲击,考验山东的,其实是应对力和调整力。
有句俗话叫作“以不变应万变”,但在当前形势下,这样的做法显然不足以应对变化。顺时而动、因机而发,才能占据主动权。
事实上,经过多年大风大浪,中国积累了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同样,山东政策“工具箱”充足,能够为应对外部冲击和挑战提供有力保障。
今年,山东健全完善运行监测、政策制定、推进落实工作机制,推出政策清单40条、提振消费20条、“好房子”建设标准指引和支持政策等。不难看出,6.0%增速得以实现的关键,是各项政策的集成发力和撬动。
既有政策供给靠前发力,更有改革创新精准疏堵。
2025年山东“新春第一会”为全年发展开篇定调——抓改革创新促高质量发展。系统部署10大标志性改革、92项年度重点任务,加快构建一流科技创新生态“1+4”政策体系,以“高效办成一件事”引领营商环境持续优化……通过深化改革,山东不断打通高质量发展堵点,让经济发展动能更加澎湃。
(四)
再次回到“形”与“势”。将6.0%与之前的增速连起来看,就能看到“势”。
去年一季度,山东GDP增速就是6.0%,可以说,今年一季度在高基数上保持了好增速,起势非常有力。所谓“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定后势”,跑好了“第一棒”,也就更能稳预期、提信心。
然而,成绩的现实瓶颈也不容忽视。比如,近期,美国肆意挥舞“关税大棒”,破坏全球经贸规则,带来了不确定性,对于对美贸易依存度较高的行业和企业来说,该怎么迅速作出调整?各地政府又该怎么帮助本地企业共渡难关?摆在面前的是“量”的支撑、“质”的提升这两道“关”,是“老”的转型、“新”的迭代这双重“门”,需要我们客观、理性去看待。
所以要实现全年经济目标,绝非易事。如何落实好、完成好?
道理,可以想得简单一些——把更多的发展确定性攥在手里,才能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事情,必须做得更到位一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
提升政策目标、工具、时机、力度、节奏的匹配度,能早则早、宁早勿晚,看准了就一次性给足……与各种不确定性抢时间,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尽可能发挥政策的最大效能,实打实地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是进一步激发经济活力、创造力的要义。
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兼程是状态。6.0%,开了个好头,接下来的二季度非常关键,聚焦重点、精准施策,各项政策举措持续加力、更加给力,二季度稳得住,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就会掌握主动、就有更坚实的支撑。
(大众新闻记者:于新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