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信医疗自主研发的首款4K荧光内窥镜取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颁发的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标志着海信医疗开启4K荧光高端医用内窥镜领域的战略布局。这是青岛企业深耕内窥镜行业,不断以科技创新引领实现技术突破,推动产业迈向高端的一个缩影。
医用内窥镜被称为“医生的眼睛”,可以帮助医生在临床检查、诊断、治疗中提供人体内部解剖结构图像,让医生在微创环境下就能直接看到病灶,做出诊断,在普外科、耳鼻喉科、泌尿外科、骨科、妇产科等均有广泛应用。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内窥镜市场规模约350亿元,同比增长8.7%,预测2024年中国内窥镜市场规模将增至410亿元。
令人欣喜的是,在这片持续增长的产业蓝海中,青岛的企业、机构不断“出奇招”,通过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引领产业实现国产化、引领性发展。
青岛抢滩布局,深耕内窥镜赛道,以技术创新为引领,“多点开花”,逐步“窥”见了这个400亿元规模产业的未来。
以先进产品开发新市场
切口小、创伤小、恢复快,这些优势让微创手段在外科手术中日益普及。作为用于配合微创手术的器械和设备,内窥镜能够为医生提供更清晰、更精确的视野,近年来备受关注。
这个“小小”的设备,其内部却“大有文章”。目前的内窥镜系统一般由内窥镜镜体、图像处理中心和监视器三大模块组成,是集图像传感器、光学镜头、照明光源、镜体装置等部件为一体的专业医疗设备,也是结合传统光学、现代电子、软件算法、人体工程学等多学科知识于一身的精密检测仪器。
技术门槛高、市场规模大,虽然当前我国内窥镜市场仍主要被具有先发优势的外国品牌占领,但内窥镜领域国产化替代趋势日趋明显。在相关领域,青岛的科技企业纷纷集中优势资源,寻求技术突破。
当内窥镜从20多摄氏度的室温状态下进入36摄氏度的人体内,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起雾状况,一度成为临床应用的“拦路虎”。作为内窥镜领域的“头部企业”,海泰新光在国际上首次采用光学方法除雾,选用特定的光进入内窥镜,并利用光的热效应使内窥镜达到热平衡,从而实现除雾功能,5至10秒即可除雾。
海信此次发布的4K荧光内窥镜则可以与现有的智慧手术整体解决方案、内窥显示器等配合,形成完整的微创外科解决方案。与传统医用内窥镜相比,海信4K荧光内窥镜与荧光造影剂吲哚菁绿配合使用,能够为内窥镜手术提供实时可见光影像及近红外荧光影像,适用于应用量较大的腹腔镜、泌尿镜和宫腔镜等微创外科手术。该产品在图像配准、荧光灵敏度和图像低时延等方面的核心技术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将为微创外科手术带来普适性提升。
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内窥镜智能化也是一大亮点。4K荧光内窥镜产品支持海信超声、手术智能导航系统等多种手术辅助技术,可同时实现一屏多图像的融合显示,辅助医生提高手术效率。海泰新光也研发了双光路3D荧光内窥镜技术,可用于3D腹腔镜系统、机器人辅助腹腔镜系统,进一步扩展手术术式。
集聚资源规模化发展
搭建平台、推动产学研合作、集聚创新资源,实现产业规模化、体系化发展,让青岛科技企业在内窥镜产业领域频频“上新”。
国内首款一次性可测压实时控水输尿管软镜的诞生,就离不开青岛产研院的平台支撑力。青岛产研院执行院长赵宇波介绍,该院自成立之初就启动了名为“海豚计划”的成果转化专项行动,与团队一道开展产品研发、概念验证及应用场景开拓,推动技术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此次内窥镜产品的开发及其产业化,就是依托“海豚计划”开展的首批项目之一。为此,青岛产研院与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在青岛成立新一代内窥镜工程中心。未来,围绕“技术产业化规模化”的目标,将借力产研院计算医学概念验证中心等平台,进一步开发一次性超细电子支气管镜、一次性电子胆道镜等系列化产品,促进项目技术产业化、规模化。
产业龙头企业也在逐步放大其资源整合力和行业引领力。例如,作为青岛市内窥镜专家工作站、青岛市复合内窥镜工程研究中心,海泰新光便承担了“医用多片式CMOS模组及专用图像处理模组的研发及产业化”等青岛市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让前沿技术持续“变现”为生产力。
与医院的“牵手”成为企业“靶向”临床需求、借力产学研开展创新的关键选择。海泰新光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院区共同成立耳鼻喉头颈外科临床医学合作研究中心,旨在推动内镜下头颈外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相关科室合作签署横向课题项目,正在全数字生物显微镜AI识别和大动物试验的内窥镜系统调试改进方面作出突破。无独有偶,钰仁医疗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也汇聚了包括马学晓在内的多名骨科专家,以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方式攻克了系列技术难题,最终实现首套国产双通道新型微创脊柱手术设备的整体研发与技术规范制定。(耿婷婷)(完) 来源:青岛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