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阅兵方阵的铿锵足音透过屏幕回荡在六楼会议室,当抗战老兵颤巍巍的军礼定格在所有党员湿润的眼眶,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时间仿佛在9月3日这一上午被拉回到80年前的烽火硝烟,又倏然跃迁到今天“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火热现场。作为现场记者,我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震撼——那是民族苦难与复兴的交汇,更是个人初心与时代使命的击掌。
致敬:从“小米加步枪”到“强国必须强军”
直播镜头里,99A主战坦克的钢铁洪流与空中歼-20的呼啸编队交相辉映,让我想起公司老照片里那些肩挑背扛运油桶的初代石油人。同样是“国家需要”,同样是“一穷二白”,同样是“向死而生”。抗战岁月里,延长油矿的“一滴汽油一滴血”支撑着前线;今天,我们枣庄分公司的每一滴油、每一方气依然连着国防、连着民生。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强大才能捍卫和平。阅兵式最燃的瞬间不是武器本身,而是武器背后那股“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底气——这底气,来自14年山河不屈,也来自今日能源人“端牢能源饭碗”的硬核支撑。
叩问:和平年代的“枪林弹雨”在哪里?
屏幕之外,我的同事们正在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滕州第9加油站进站率同比提升18%,却因施工改造面临车道拥堵;市中片区党支部利用直播间隙完成了一次“党员突击队”应急演练;薛山片区支部书记王涛把“抗战精神”讲成“三句话”——“少讲困难、多想方法,少喊口号、多抓落实,少计得失、多讲奉献”。我突然明白,和平年代的“枪林弹雨”就是市场竞争、安全环保、提质增效的叠加考验;我们的“上甘岭”就是一座又一座要啃下的硬骨头站、一个又一个要攻克的低无负效站。致敬历史的最好方式,就是把抗战精神转化为“油品不断供、服务不打烊、安全零事故”的每日冲锋。
接力:让红色基因在油站“生根抽穗”
直播结束,公司党委书记带领全体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当“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誓言响起,我看到加油员小张把右手举得笔直——他昨天还在抱怨“高温天戴安全帽太闷”,此刻却最先喊出“誓夺三季度劳动竞赛第一”。红色教育从不是“高大上”的符号,而是把信仰的火种播撒在最基层、最一线的土壤里。接下来,我们将启动“抗战故事进站库”活动:把台儿庄战役的敢打敢拼写成“开口营销”案例,把微山湖铁道游击队的机智灵活变成“客户维系”话术,把“沂蒙六姐妹”的拥军支前转化为“司机之家”增值服务。当历史与现实在同一条输油管线里流淌,红色基因才真正“生根抽穗”。
出发:把感动写成行动,把热血化为指标
纪念不是为了停留,而是为了再次出发。今天的观礼让我更加笃定:“绝对忠诚”就是能源报国的政治底色,要把“听党话、跟党走”落实到每一次资源保供、每一次应急抢险;“敢于胜利”就是攻坚啃硬的战斗姿态,要在“批零倒挂”的市场里打出效益翻身仗;“人民至上”就是客户员工的生命线,要让每一座加油站都成为“为美好生活加油”的温暖驿站。
中午12:00,我路过加油站,92号汽油正汩汩注入一辆鲁D牌照的私家车里。车主是位退伍军人,他指着胸前的纪念章对我说:“今天也是我的节日。”那一刻我明白,我们守护的不只是0.72元的吨油价差,更是14亿中国人车轮上的幸福、机翼上的安宁、灶台边的烟火。
80年弹指一挥,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到“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变的是时空,不变的是精神。
作为新时代的石油人,我们将继续用“苦干实干、三老四严”的石油魂,把抗战精神写进每一次精准计量、每一次微笑服务、每一次安全巡检,让红色血脉在鲁南大地奔腾不息,汇聚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油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