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油站罩棚上的第一缕灯光还来不及熄灭,我已在营业室打开电视。今天是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大阅兵。我把音量调到最小,怕惊醒还在熟睡的夜班员工,却怎么也压不住胸腔里翻涌的鼓声。
画面里,长安街像一条刚被晨曦擦亮的长剑,铁流滚滚,战车轧过岁月,战机掠过晴空。9架直升机护卫三面旗帜,26架直升机拼成巨大的“80”——那一瞬,我仿佛看见八十年的风沙被旋翼切开,露出一条从苦难走向辉煌的路。
我抬眼望向窗外:枣庄这座因煤而兴、因油而活的城市,此刻正被薄雾轻轻拥抱。我的加油站就在城乡接合部,油罐车每天从这里出发,把黑色的血液输向山东腹地。八十多年前,这片土地被战火反复炙烤,台儿庄的枪声、运河岸的呐喊,至今仍留在老城的砖缝里。而今天,油枪与油管、油罐与车流,构成另一支看不见的队伍,也在默默接受祖国的检阅。
镜头切到天安门城楼,几位白发苍苍的抗战老兵缓缓起立。他们举起颤抖的手,像举起一段不肯倒下的长城。那一刻,我的鼻子猛地发酸。我想起站里一位常来打柴油的老大爷,姓孙,九十三岁,腰板笔直,每次加满油都要给我敬一个军礼。他说当年他在鲁南游击队,给部队送煤油,用独轮车推,一趟八十里。如今他拄着拐杖,看我拿着IC卡枪“嘀”一声加满300升,笑得像个孩子:“好家伙,比我当年快多了!”
电视里,信息支援部队、网络空间部队、军事航天部队首次亮相。解说员说,他们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守护太空与电磁边疆。我低头看看自己胸前“中国石油”四个字,忽然明白:和平年代的“两弹一星”不在戈壁,也在我们每一座油站的储罐里——那一罐罐油,是给战机续航的底气,是给航母远航的脉动,是给复兴号贴地飞驰的底气。
阅兵结束,太阳跳出站房檐角,把罩棚上的“中国石化”四个字镀成金色。第一辆早班出租车驶进站台,司机摇下车窗:“哥,加满,今天生意好!”我笑着点头,按下油枪。柴油顺着软管汩汩流淌,像一条细小的运河,把阅兵的震撼、老兵的嘱托、太空的星辰,一并注入这辆普通的出租车。
午休时,我召集员工开了十分钟“微班会”。我给大家放了阅兵剪辑,说:“咱们站不大,却是能源网络的末梢神经。今天受阅的装备,也许就有用咱们枣庄炼厂油的;今天飞过天安门的新型战机,也许明天就巡航在咱们头顶。和平不是口号,是一点一滴的能量汇聚。”
傍晚,孙大爷又拄着拐杖来了。我给他搬了把椅子,倒上一杯热水。电视里正重播阅兵,他指着屏幕上的导弹方队,咧开没牙的嘴:“那年我们缺枪少弹,一人五发子弹,现在好了,国家有底气喽!”我蹲下来,握住他布满老茧的手:“大爷,您那一车的煤油没白推,我们这一代的油,也绝不会白流。”
夜色降临,罩棚灯次第亮起,像一排微缩的星辰。我站在加油岛中央,听远处京沪高铁呼啸而过,听近处油滴落罐的清脆回声。八十年的硝烟似乎还在风里打着旋,又被汽油的清香轻轻覆盖。历史没有远去,它化作了更隐秘的脉搏,跳动在每一座油站、每一根油管、每一滴油里。
明天,油罐车还会准时出发,出租车还会穿梭城乡,孙大爷还会来打柴油,员工们还会把“安全、计量、服务”挂在嘴边。而我,会把今天清晨的震撼、把老兵的军礼、把太空的星火,一并写进交接班日志——
“9月3日,晴。油站安全运行,油品保供无虞。今日阅兵,铭记历史,奋进未来。”
写罢,我抬头望向北方,仿佛看见长安街的灯火正与枣庄的星光交汇,照出一条通往明天的路。路的那头,是伟大复兴;路的这头,是一座小小加油站,和一群默默把油枪握成钢枪的普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