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全国戏曲(南方片)会演综述
本报驻湖北记者 瞿祥涛
“天下英雄,哪个不困城中……”大型历史题材汉剧《夫人城》刻画了三国女性人物孙尚香的传奇一生,让观众穿越时空感受三国儿女的爱恨情仇,既保持了传统汉剧的特色,又大胆创新,诠释了现代东方美学。5月31日晚,随着汉剧《夫人城》演出结束,第三届全国戏曲(南方片)会演在湖北武汉圆满闭幕。
本届全国戏曲(南方片)会演由中宣部文艺局、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主办,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武汉市人民政府、湖北省演艺集团承办。自5月15日开幕以来,历时17天,连续上演18场演出,汇聚来自16个省市区的19个戏曲剧种、21家戏曲院团,15位“梅花奖”得主相继登台献艺,为广大观众献上了风格各异、精彩纷呈的戏曲盛宴。
黄梅戏、汉剧、沪剧、淮剧、越剧、粤剧、高甲戏、赣南采茶戏、花鼓戏、琼剧、川剧、川北灯戏、贵州花灯戏、滇剧、藏戏、南剧、壮剧、彝剧、侗戏等各具鲜明艺术特色和浓郁地方风情。会演期间,组委会还特别安排了一场“少数民族戏曲剧种组台专场”,汇聚侗戏、彝剧、壮剧和南剧4个少数民族剧种,让观众大呼过瘾。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凝结着某一地域的民俗风情,成为耀目的地方文化标识。来自武汉大学的王老师,在会演期间连看了多部地方戏曲后感慨:“每一部戏就像一个打开地方文化的窗口,让我们饱览地方人文风情,也愈加感受到我国地方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
组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本届会演参演剧种丰富多样,呈现出我国南方地区戏曲艺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可喜态势。
本届会演参演剧目题材多样,既有黄梅戏《罗帕记》、川剧《玉簪记》等优秀传统戏,也有越剧《苏秦》、汉剧《夫人城》、藏戏《文成公主》等新编历史剧,更有沪剧《陈毅在上海》、淮剧《小城》等红色题材和现实题材精品佳作,充分展示了近年来广大戏曲工作者不懈耕耘、守正创新的最新成果。
“参演的大多数作品,既关注宏大的历史主题,也关注基层和小人物,题材多元,每个剧目都有各自看点,尤其是塑造小人物的形象非常成功。这些作品站在人民立场,创造视野开阔,在挖掘人性深度、揭示生活本质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研究所研究员谢雍君表示。
名家荟萃,新老同台。本届会演,展现了我国各地戏曲人才辈出、新老接力传承、新秀竞相涌现的可喜面貌。
黄梅戏程丞、汉剧王荔、沪剧孙徐春、越剧蔡浙飞、贵州花灯戏邵志庆、淮剧陈澄和陈明矿、粤剧欧凯明和李嘉宜、滇剧冯咏梅、赣南采茶戏杨俊……15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亮相本次会演,其中2位是不久前刚刚摘得第31届梅花奖的新晋得主。他们的参演,大大提升了展演剧目的整体水平,为观众带来了高水平的艺术大餐。
会演中涌现的青年才俊,也令观众印象深刻。如《夫子正传》中的朱贵兵和《太阳山上》的虞文兵,两位年轻的主演展现了扎实的基本功和出色的人物塑造能力。“青年人才脱颖而出,为戏曲舞台注入了新的动力,体现了地方戏曲院团培养人才队伍的可喜成绩,希望青年戏曲人才更多涌现。”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赵伟明表示。
沪剧《陈毅在上海》中,上海沪剧院六代演员全部参演,年龄最大的81岁,最小的是“00后”,体现了可贵的艺术传承;黄梅戏《罗帕记》中,50多名湖北黄梅戏“戏苗子”悉数登场,部分新秀承担了重要戏份;汉剧《夫人城》的舞台上,也集聚了汉剧老中青三代演员身影,多位“00后”演员的加入让剧目愈显青春朝气……
“戏苗子纷纷登上舞台,青春扑面,特别喜人,这批年轻的孩子让我们看到了戏曲无限的未来。”湖北省演艺集团艺术总监、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杨俊说。
戏曲艺术的盛会,人民群众的节日。本届会演所有演出场次全部实行惠民票价。据组委会不完全统计,会演期间共有近2万名观众走进剧场观看演出,平均上座率超91%,其中年轻观众占四成以上,充分印证了“戏到武汉活,戏到武汉火”,展现了湖北戏曲深厚蓬勃的群众基础。
“本届会演最为喜人的一个现象,就是年轻观众很多,这让我们感到十分欣慰。”会演评议专家组成员、湖北省艺术研究所原所长胡应明如是说。
此外,本届会演所有演出,均在多个网络平台同步直播,累计观看量近1亿人次,提升了戏曲传播力和影响力。
[ 责编:张诗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