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视频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视频中,北京某学校一名女生长期受到同班同学的诋毁、羞辱和辱骂。经过调查,多名施暴者被校方处罚。近年来,网上曝光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这些视频曝光后,各方积极跟进解决,事件看似得到妥善处理,但人们不禁要问:当事人为何不选择向学校、老师报告,而进行网络曝光?如果没有欺凌视频或者视频没有被曝光,校园欺凌事件会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吗?校方在制止、预防校园欺凌中应该承担怎样的角色?
四年前,电影《少年的你》上映。校园欺凌的残酷、可怖,展现在公众眼前。在怒斥凶狠残暴的欺凌之时,很多人忘了追问一点,发生在校园中的欺凌事件,为何没有老师来管?此类事件一经曝光就冲上热搜,校方的反应速度往往是“秒回”。可在事情闹大前呢?对比来看,校方的迅速反应处置,不免有急于掩盖之嫌。
当然,现实中,不少地方曾出台过校园欺凌治理方案,明确哪些行为属于欺负、侮辱,严格区分欺凌与打闹、嬉戏的界限,同时设计应急处置预案,确保事件得到妥善处理。可是,对策千万条,真正面对霸凌者时,相当一部分教师和学校,仍然选择“和稀泥”——或是劝受害者息事宁人,或是对霸凌者略加惩戒了事。可以说,一旦欺凌事件未能借助网络引发关注,受害者经常处于求助无门的绝境。
正如校园欺凌亲历者所言,对校园欺凌的漠视比欺凌本身更可怕。某心理咨询师曾接触过多位校园欺凌受害者,在她看来,一些学校的老师对学生之间的身体或精神伤害行为没有评判意愿,往往选择“和稀泥”。甚至还有校领导说出“她们为什么不去打别人,偏要打你啊?”之类冷酷无情的话。很多受欺凌者都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不被老师当回事”。
这些感受绝不限于主观层面,调查数据也能佐证“不报老师”的普遍性。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治教育研究”课题组2020年至2022年针对3108名未成年学生的调研显示,面对校园欺凌,20.3%的学生要再次发生同样的事才会向老师、校领导或家长报告,还有1.9%的学生从不报告。
究其原因,一是出于被威胁和惧怕,对老师缺乏信任的心理因素;二是因为施暴行为的隐秘性导致被欺凌者不易举证,老师也不容易察觉。更严重的,由于校方缺乏应对经验,某些老师找施暴者谈话后,欺凌者反而变本加厉。由此可见,预防校园欺凌,保护“少年的你”,校方不能等出事才介入,必须筑牢防范堤坝,织密防护网,将保护的端口前移。只搞纸上谈兵式的讲座,“运动式治理”的面子工程,不仅浪费宝贵的经费,更没有实际效用。
面对校园暴力,家校合力才能为孩子撑起“保护伞”。从学校来看,老师应增强责任感,除学习成绩外,及时关注学生日常状态,杜绝冷漠无视的端架子。与此同时,所有一线任课教师都应接受常态化的相关培训。唯有如此,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时,才不会无所适从或是好心办坏事。学校也要肩负起应有的担当,不能把压力都加到老师身上。
来源:光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