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安十二时辰”到“盛唐密盒”,从汉中油菜花海到石峁遗址,陕西文旅“网红”迭出、创新不断,掌握了相当的“流量密码”。
与这些广受好评的“明星产品”相比,一些景区只顾盲目追求“流量”、不修“内功”,基础设施不完善、配套服务跟不上,成为游客“吐槽”的“重灾区”;一些文旅产品仅靠推出时的宣传噱头收割“流量”,红极一时后就迅速“降温”,留下了“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印象。
事实证明,“出圈”不易,“守圈”更难,让“流量”变成“留量”,是景区“出圈”后“守圈”最大的变量。文旅产业如何争取“留量”,从而促进消费、转化成为经济发展动能?这是一道必答题。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文旅产业既要引得游客来,又要把游客留得住,让更多“头回客”成为“回头客”,留下余温与回响。西安市号召市民节假日期间“让景于客”,延安市民在通往景区的道路旁熬小米粥供游客免费品尝,汉中有市民将空闲房间让给订不到酒店的游客……游客从中感受到的是满满的温度。江苏女孩“林姑娘”离开前送给西安一束花,感谢西安带给她的温暖:“西安治愈了我。”;在西安市交警支队莲湖大队暖心警务会客厅里,湖南游客避雨离开前在留言板上留下暖心话语“会客厅办得特别好,爱上这座城”。陕西和游客在一次次互动中实现了“双向奔赴”。
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是文旅产业的立身之本,也是争取“留量”的必胜法宝。文旅发展无法一劳永逸,只有不断优化服务、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市场监管、营造景区良好营商环境,推出契合当下潮流、切中市场和社会需求的文旅产品,才能激发文旅市场活力,打造文旅消费新的增长点。
本文来源:陕西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