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权威也在于实施。《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相继出台,为个人信息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支撑,划定了企业行为的红线。然而,法律的效能不仅体现在条文的制定上,更在于落地执行的力度。从此次检测出的67款违规应用来看,部分企业仍存在侥幸心理,将法律视为“纸老虎”,这充分说明常态化监管的必要性。常态化监管不是一阵风,而是持续发力的组合拳;不是走过场,而是动真碰硬的攻坚战;不是一家之事,而是多方协同的大合唱。唯有以常态化监管为利器,定期开展专项检查、随机抽查,对违规企业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形成强大的震慑力,才能让企业真正做到“不敢违规”。
技术是守护个人信息安全的另一道坚固防线。在数字化、智能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技术手段的运用能够让违规行为无所遁形。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实时监测应用的信息收集行为,及时发现异常;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能够精准识别违规收集个人信息的模式和特征;借助区块链技术,实现信息收集、使用的全程可追溯。技术手段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守护用户权益的温暖屏障;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力量;不是单打独斗的个体,而是协同配合的整体。以技术手段为依托,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防护体系,让企业在技术的约束下“不能违规”。
构建“不敢违规、不能违规”的企业生态,还需要多方协同发力。监管部门要扛起责任,完善监管机制,提升监管能力,让法律的威严在每一次执法中彰显;企业要强化主体责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保护用户信息作为发展的底线;用户要增强维权意识,敢于对违规行为说“不”。当监管的力度、技术的精度、企业的自觉、用户的监督形成合力,个人信息保护的天网必将越织越密。
个人信息安全,事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事关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事关国家的网络安全。从《网络安全法》架起四梁八柱,到《条例》细化操作路径,我们不断以常态化监管筑牢制度防线,以技术手段提升防护能力,构建“不敢违规、不能违规”的企业生态,切实守护用户权益、维护法律尊严。唯有让违规者寸步难行,让合规者海阔天空,方能真正实现“技术向善”的愿景,让个人信息在法治的阳光下安全流动,为数字时代的发展注入更多的信任与活力。(文/张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