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网·新感知4月29日讯 4月29日,“中外记者眼中的仙境烟台”主题采访活动走进烟台市芝罘区,来自39个国家的百余名中外媒体记者依次打卡所城里、朝阳街和烟台山,深度感受这座城市的历史厚度与人文温度。
从一文一武交替间,领略非遗魅力
一座所城里,半部烟台史。采访团首站抵达被誉为“烟台之根”的所城里。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奇山守御千户所城,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卫所城池之一。漫步在青石板路上,斑驳的城墙、古朴的四合院与街边吆喝的传统小吃,瞬间将记者们拉回到数百年前的烟火岁月。
在非遗体验环节,记者们被螳螂拳与烟台剪纸深深吸引,大家从“一武一文”中,领略了烟台非遗的独特魅力。
螳螂拳是中国著名的传统武术流派,发源于山东莱阳,有近四百年的历史。2008年6月7日,螳螂拳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螳螂拳代表性传承人、螳螂拳第九代传人于永波,现场展示了这一刚柔并济的拳法,一招一式尽显其“长短兼备、勇猛快速”的精髓。
在于永波的指导下,大家或弓步冲拳,或腾跃劈掌,学习体验着螳螂拳的基本招式。同时,也领略了中国书法之美。
受独特地理位置、多元文化交融影响,烟台剪纸呈现出单色、衬色、拼色、勾绘染色等丰富形式,每一种形式都承载着当地的风土人情与民间智慧。烟台剪纸传承人梁巧艳用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彻底征服了记者们。大家跟着她,从纸的折叠到剪刀的运用,逐一尝试,很快就收获了一幅属于自己的充满胶东地域特色的剪纸作品。
“时间”网编辑穆吉萨·恩舒蒂·克里斯汀说:“烟台剪纸很精美,希望以后还能参加这样的活动,多多探索中国。”
在历史与现代碰撞中,聆听历史回响
离开所城里,采访团踏入拥有近160年历史的朝阳街。这里曾是烟台开埠后的繁华商埠,仍保留着巴洛克式等风格的建筑群。如今,修缮后的朝阳街街区将以保护和展示烟台开埠历史文化为主题,与烟台山景区融为一体,形成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居住商贸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休闲度假中心,也是烟台文旅发展新名片。
漫步街头,克利顿饭店旧址的米黄墙面上,巴洛克浮雕与巨幅电子海报共舞;昔日汇丰银行四坡顶下,手冲咖啡的香气正与老式保险柜的铜锈对话。历史与现代在每个角落里碰撞后完美融合。
作为烟台文旅融合发展的试验区,朝阳街不仅是历史风貌的“活化石”,更成为市民与游客的“打卡圣地”。街边艺人的现场演奏、特色手工艺品店的精巧陈列,让记者们流连忘返。
《言论报》国际部主管塔尼亚·格卢赫切娃说:“烟台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历史、现在和未来都融为一体,多元交融、人文荟萃、美食云集……这里简直是宜居天堂。”
于山海交汇处,体验京剧之美
“烟台风景美,美在母亲山”。在烟台的最后一站,采访团登上烟台山,开启了一场与山海、建筑和京剧的奇妙邂逅。
烟台山三面环海,树木葱笼,风光秀丽。1861年烟台开埠后,16个国家在此建立领事馆,直到现在仍然有英国、法国等六个国家的领事馆旧址及附属建筑28栋,构成了亚洲保存最完整、最密集的近代外国领事馆群。漫步其中,欧式雕花的门窗,每一处细节都向记者们诉说着往昔的风云岁月。
历史留给烟台的不光是近代欧式建筑,还有京剧。自1861年开埠起,众多京剧名角经烟台水路北上京津。他们在烟台山搭台献艺,形成“先闯烟台关,再进京津门”的梨园佳话。在烟台山上的东海关副税务司官邸旧址——烟台京剧艺术馆,演员们为记者们演出了《状元媒》自那日选段、《甘露寺》劝千岁选段。他们扮相精美,唱腔婉转,舞姿优美,举手投足间尽显京剧魅力,赢得了记者们阵阵掌声。
“我已经爱上烟台了,这里的微风如此迷人,人们将新技术与传统技术进行融合创新。”冈比亚国家广播电视台记者卡迪嘉·博库姆说,“烟台有很多东西值得学习,我希望我们也能从这里学到东西,然后在本国内进行推广、创新。”
“中外记者眼中的仙境烟台”主题采访活动是一场跨越时空、地域的文化对话。在沉浸式体验中,中外媒体记者们不仅亲身感受到烟台的独特魅力,更将通过他们的镜头与笔触,将这座城市的故事带向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