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岱崮连”部分战士合影
“英雄岱崮连”战士喝水用的茶缸
在山东博物馆,有一只小小的茶缸,外绿内白,缸口边缘已锈蚀变形,缸身锈迹斑斑。1960年,它被移交到馆里。1978年,博物馆文物鉴定小组把它定为国家一级文物。20年后,国家文物局一级藏品专家鉴定组再次把它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平日,这只茶缸放在恒温恒湿的一级文物专柜里,虽然样子看起来普通,但它却是抗战时期著名的“岱崮保卫战”的见证者。这只茶缸像枪炮一样,承载着坚守红色热土的不屈精神。
“只要有人,请来送死”
这只茶缸的主人是八路军鲁中军区第十一团八连的一位战士。
1943年11月,日军从临沂、临朐、莱芜、蒙阴、沂水等地纠集了一万多名日伪军,对鲁中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企图消灭八路军主力部队。地势险要的南北岱崮,正处于鲁中山区与沂蒙腹地的咽喉位置。为粉碎敌人的“扫荡”,掩护八路军主力部队转移到外线作战,鲁中军区决定留下十一团八连坚守南北岱崮,以牵制敌人主力。
这只茶缸便随着主人急行军到达岱崮。岱崮在今临沂市蒙阴县北部的群崮之中,分南、北两崮,两者相距约1.5公里,中间间隔一道山梁,南岱崮海拔709米,北岱崮海拔679米。两崮皆四周陡峭,兀然自立,顶部平坦,易守难攻。
11月13日,天刚亮,岱崮周围就出现了日军军旗。日寇、汉奸的大队人马,分多路涌向南北岱崮,著名的南北岱崮保卫战就此打响。
八连五班的战士先在离岱崮不远的芦崮伏击了进犯之敌,然后按作战计划撤到南岱崮。这时,大批日伪军如同一群饿狼向南北岱崮扑来。
南北岱崮四周是刀削一样陡直的悬崖,悬崖上面便是崮顶,下面是光秃秃的斜坡,易守难攻。南崮南门,有一条顺着石壁缝凿出来的能上下人的石阶小道,是唯一可以攀登崮顶的路径。
由于南北岱崮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早在战前,岱崮的党政干部就带领民兵、群众与八连指战员一起挖战壕、修地堡、筑工事,储备粮食、水、弹药等战备物资,为守崮战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战斗打响的第一天,敌人攻击的重点选在北崮。从地形上看,北崮低于南崮,容易攻击。当日军离北崮顶还有100多米时,我军一声令下:“打!”顿时,崮上枪声大作,子弹像雨点般倾泻。与此同时,南崮也传来激烈的枪声。日军还没来得及还击,就退下山去。日军的一个机枪组,企图到南崮西北方向的一个小山上实施火力掩护,刚爬到山顶,就踩上了八连预先埋设的地雷。
战士们在阵地上开了第一次战斗部署会,一致的决心是——只要有人,请来送死!
战斗连续进行了两天,敌人始终被阻挡在山下,不能向岱崮靠近一步。敌人发现北崮防守严密,就改变战术,对北崮围而不打,把主要力量转向南崮,进行重点攻击。日军先是飞机滥炸,后是排炮乱轰,接着是步兵进攻。但在我军英勇顽强的战士面前,他们能得到的是死伤、溃败和枪弹的消耗。
我方战士,白天在战斗的空隙不断修补着盖沟、掩体,夜间下山掩护着挑水——这几日他们尽量不用崮上保存的水。作战停止时,战士们就高兴地回忆一下飞机低飞时的形状,争执着机身的号码和颜色。当轰炸机和大炮在崮上崮下轰击时,他们甚至打趣说:“炸一炸,土松了明年好开荒!”他们的大衣和棉裤还没有做好,深夜的山风刺骨!他们为了长期打算,每人每天只喝两茶缸水,以致消化不良,但必胜的信念鼓舞着他们,不论自身感到或遭到任何艰苦和危难,只有忍耐没有叫苦。
“有种的就步兵冲锋”
11月17日,敌人再也不敢轻视对手了。黎明,敌人占领了岱崮周围的大小村庄。成千的鬼子,五六百伪军,夹杂着骑兵、炮队,团团包围了南北两崮。在山坳里,他们整齐地布置了阵地,安设了炮位,地面铺上联络空军的大旗。在空军配合下开始对两崮整日火力轰击。崮上的工事,部分已被摧毁,伤亡也逐渐增加。
即便如此,我军战士丝毫不气馁。在炮火中,一面修复工事,一面沉着射击崖下的敌人。在敌人最后一次冲锋中,除了被打倒的,有三十几个敌兵躲进崖缝里,在强烈的炮火掩护下,也不敢退回,直等黄昏到来,才借着昏暗,连滚带爬地逃下山去。
从这一天起,敌人开始了对南北岱崮的昼夜围困。他们白天全靠飞机的轮番轰炸和大炮的攻击。晚上,只有蹲在崮下迎着寒风叹息。我军只需一个班的兵力,就能下崮,在距敌人阵地五六十米的地方掩护挑水。
狂轰滥炸、投掷毒气弹都没有奏效,日军便采取了更卑鄙的手段。他们除了自己劝降,还端着明晃晃的刺刀,逼迫老人、妇女、孩子上山劝降。日军让乡亲们走在前头,上到半山腰,日军便缩在山石后面。战士们忍无可忍,在山顶高喊:“要打就打个痛快!光凭飞机大炮解决不了战斗,有种的就步兵冲锋!”敌人沉默了,随后炮弹又恼羞成怒般在崮上爆裂……
其间,我军外围部队,被守崮英雄的勇壮行为激励,一直没有断过对崮上的援助和配合。他们三次袭击了范干峪、郭家庄,两次打击大张庄一带的伪四师。在窝沟,区中队的民兵配合主力部队对敌人围攻岱崮的运输队,打了一次伏击。鲁中十一团和当地民兵则连续袭击岱崮周围的翻金峪、郭家庄之敌,并于夜间向崮上送粮、送水、送弹药,传递情报。大崮区逃出的乡亲,以及附近地区的群众,天天登高远眺,祝福着守崮英雄们。有几个老大娘甚至每晚对崮焚香……
“鬼子不签到怎么行”
终于,更紧迫的战斗来了。
敌人的进攻屡屡受挫,从11月23日开始,昼夜实施轰炸攻击。有着一丈三四宽的工事外壁,被炸成两人多深的大坑。交通壕被炸平了;掩体被炸烂了,蓄水洞里的水缸被震裂了,个别防空洞的门口塌陷了。战士们在充满硝烟尘土的防空洞里被震得抛离地面,帽子掉到地上,个别身体虚弱的被震得口鼻流血。然而,他们的意志坚如钢铁。
此时,南崮的南门成为敌人轰炸和攻击的主要目标。能否守住南门,是这次战斗胜败的关键。守卫南门的六班,是全连有名的青年班。班里有三个共产党员,战士们差不多都是二十岁左右的小伙子。
战斗紧张时,从十一团政治部抽调运输物资的刘兴力注意到同志们在聚精会神地射击,当敌人的攻击被打下去后,才看到有个战士在防空洞的石壁上画着什么。走近看,见上面已画满了横七竖八的杠杠,中间还夹着几个圆圈。那个战士说:“这是班长让我们做的杀伤敌人记录,一条杠是打死一个鬼子兵,一个圆圈是打死一个鬼子官。”刘兴力说:“这不成了鬼子的签到簿了吗?”作记录的战士笑着说:“是啊!有我们八路军在这里,鬼子不签到怎么行呢?”
几乎每天都是这样——白天是敌人向我方轮番攻击;夜间是我方的小部队向敌人出击。这样的激战持续了几天,鬼子始终被阻在悬崖底下。
南崮南门那座石砌的小望楼早已被炸成粉末,下面的石路也被打烂了,山崖上显出无数个弹窝。这天,刘兴力跟冯连长来到“南门”,正值那个战士放哨,他头上裹着绷带,上面浸透了血迹。他看刘兴力和连长走来,乌亮的眼睛露出笑意,指指“南门”旁边的地洞,让他们赶快进去。地洞很窄,是小望楼被炸碎后,班长张善才从石壁上挖出来的,从这里控制登崮的梯道。张善才和几个战士数着墙上的“签到簿”要汇报。刘兴力上前一看,墙上杠杠加圈圈,圈圈加杠杠,一片连着一片,一看就知道几天来六班又取得了巨大的战果。
各种招数相继失败后,日军恼羞成怒,便把进攻部队全部换成32师团的精锐,在飞机的配合下,进行狂轰滥炸。整个南岱崮顶被翻了几遍,防御工事全部被摧毁,到处是焦土碎石,随手抓把泥土,都能捡出几块弹片。
随着时间推移,八连的处境越来越困难,与外围的联系完全中断,即便两崮之间也不能通信。南岱崮南门原本是3丈多高的悬崖,被炸成约60度的斜坡,缺口正随着炮火的轰击不断扩大,但有二排副和六班里仅剩的三个战士把守着,敌人一直没能冲上来。
从24日起,洞里的水缸破碎殆尽。锅做完了饭要立刻埋进土里,不然也会被炸弹震碎。工事的缺口在逐渐扩大,伤员较之前增加了。之前每人每天可以休息七八个小时,现在连吃饭也换不了班。之前每人每天可以喝两茶缸水,后来减为一茶缸,即便如此也难以支撑几天了。被震碎的水缸里,仅存的一点水都成了泥浆,战士们只好把泥水含在嘴里解渴。
除了共产党的军队
再也找不出这样的连队
在如此恶劣的情势下,敌人更残酷的手段出现了。他们不断从飞机上丢下大批毒烟罐、瓦斯弹。黄烟扑进洞口,每个人嗓子里像塞上了棉球:只能出气,不能吸气。战士们被呛得流着眼泪,打着喷嚏,吐着黄水,甚至晕眩过去。幸亏之前,还预备了些蒜瓣、肥皂,战士们每人把手巾浸湿,涂上肥皂,装到茶缸子里,一发现毒气,立刻用手巾把口鼻掩起。毒气过了,因担心天冷结冰,要把茶缸子揣进裤腰里。
不管情势如何,这一切的一切,只能增加战士们对敌人更深的仇恨以及牺牲的决心。此时,连党支部发出号召:每一个党员不仅要在任何情势下掌握自己,而且要分工掌握一定的群众。于是,在昼夜炮火、饥寒交迫中,战士们板着铁青的面孔,在废墟里与敌人坚持每一分钟的斗争。
敌人的进攻还在加强,步兵在距崮崖六七十米处挖了工事,崮顶差不多被炸得翻了过来,每一寸土地都变了样。南北岱崮像火海中的孤舟,在惊涛骇浪里颠簸……
情况万分紧迫,27日夜,守崮的部队召开了紧急会议,分析了当前的局势,最后通过的决议是:坚决突围,保存实力。理由:第一,坚持守卫半月,完成预定任务;第二,外援及水源断绝,弹药、人员逐渐耗损,无坚守条件;第三,面对完全近代化而且具有强大后备的敌军,在敌后战争形势下,不宜绝对死守某一阵地。坚持一个相当时间,就是胜利。
于是,我方分别在每个阵地里进行动员。当天夜里,我军将士悄悄从敌人包围的缝隙突围,在预定地点与迎接部队完成会合。
突围之前,战士们进行了“清扫”行动:全部存粮扬下崮崖,仅有的水缸连同锅、碗、水罐全部捣碎。只有这只茶缸因体积小、贡献大被战士挂在腰间带出阵地。
此役,八连以伤7人、牺牲2人的代价,取得了歼敌300多人的重大胜利,拖住了敌人将近2000重兵的进攻,消耗了敌人大量弹药,有力配合了外线部队作战,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为此,八路军山东军区通报嘉奖,授予八连“英雄岱崮连”的光荣称号。
对于这次战斗,“像一切革命记载里写着的一样,除了共产党的军队,历史上再也找不出这样的战斗,再也找不出这样的军队。”1943年12月23日,大众日报刊发记者于冠西的《光辉的南北岱崮保卫战》一文如是评价。
这只浴血的茶缸,恰是这段壮烈战事的最佳注脚。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记者 卢昱 通讯员 蹇兆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