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这些话,心里感受颇深。
魏文王问扁鹊:“你们三兄弟,谁最会看病?”
扁鹊答:“大哥排第一,二哥第二,我垫底。”
文王奇怪:“怎么你最出名?”
扁鹊解释:“大哥在人没病时就除掉病根,大家看不出危险,反说他没本事;二哥在人刚不舒服时就调好,别人以为他只能治小毛病;等我出手,病人已奄奄一息,动刀放血、敷药扎针,场面大,便觉得我医术高。”
把这段对话搬到企业安全里,道理一样:事故就像大病,真到抢救那一步,企业可能直接关门。日常巡检发现的小毛病,相当头疼脑热,及时吃药就能压下去。风险辨识则像每天散步、少油少盐,看着平常,却能挡住大病。
说到底,不少事故就是因为少了“大哥”那一步——没把隐患当病,早早治。
在加油站,大家更愿意做“大哥”。每天接班前,岗位员工拿一张巴掌长的“体检单”,对着设备转一圈:闻闻有没有油味,看看阀门有没有渗油,摸摸泵体有没有发烫。一条卸油沟,十分钟能走一遍,他们把沟壁、沟盖、沟底拍成三张照片,传回中控,电脑自动比对上一班图像,色差超过10%就亮黄灯,班长必须到现场确认。
“就像量血压,数字一高,当天就多走三千步。”员工小李说。
对小毛病,同样不拖。加油站员工习惯性的把这些工作当成了自然,比如:
岗位每班“走一趟”,发现异常立即拍照上传;
片区每天“过一遍”,黄灯隐患不过夜;
部室定期“评一次”,把重复出现的小毛病列入“黑名单”,同批设备全部排查。
“最好的抢救,是用不着抢救。”员工们心里总会流淌下这句话。
员工说,每天多走三千步,设备就少动一次“手术”,自己也少受一次惊。
扁鹊已远,大哥仍在。
在加油站,大家继续把隐患治在“未病”时,因为平安就是最大的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