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本行其实是通过骨头、遗物这些第一手资料,一点点拼凑出古人生活的侧面,这是一种很多人难以理解的浪漫,我们称之为“识骨寻踪”。
动物考古是中华文明探源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名从业40多年的动物考古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从预研究到第一、二、三阶段的研究,我都在一线,担任技术、生业与资源课题的负责人,现在是第五阶段的专家组成员,继续跟进。但我的本行其实是通过骨头、遗物这些第一手资料,一点点拼凑出古人生活的侧面,这是一种很多人难以理解的浪漫,我们称之为“识骨寻踪”。
这项工作锻炼了我们的耐心和细致。我们按照房址、墓葬、窖穴、灰坑等遗迹单位,收集肉眼可见的动物遗存;同时,抽取遗迹的土样进行过筛,因为有些动物骨骼十分细小,很容易漏掉。随后,用水将动物遗存表面的土清洗干净,使遗存上残留的特征点和痕迹尽量显示清楚,这对于后续的鉴定和研究非常重要。接下来,还要对破碎的骨骼进行重新拼接。拼出来的动物骨骼越完整,获取信息就越迅速、可靠。
完成这些基础工作,就可以进行鉴定、测量,确认这些骨骼属于什么动物,是动物的哪个部位,以及动物的年龄、形体、雌雄,骨骼上有没有病变和人工痕迹等。这样,我们就能了解遗址出土的动物种类、数量、年龄结构等信息,继而探讨古人获取肉食的方式是渔猎还是饲养,动物是否被用于祭祀与随葬、是否作为劳役或骑乘的工具等。一块小小的骨头,可以透露出很多秘密。
以马为例。商周时期人们已经大量使用家马。“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马与这两件事捆绑极深。商周时期的祭祀场所经常发现马骨,但两者埋马、用马的态度很不一样。商朝人埋马基本是一匹一匹整齐摆放,而在周朝遗址马骨却经常杂乱分布,这反映了商周马匹获取模式的不同。商朝人所在的黄河下游地区没有马场,需要从西北或北方征集、进贡而来,因来之不易,使用时就很珍惜。周朝人居住地靠近甘青宁地区,获取马匹容易得多,使用起来就相对随意。
采集好动物遗存,通常可以进行碳14年代测定、古DNA分析、锶同位素分析和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通过碳14测年确认遗存的绝对年代,是保证后续研究科学性的基础。古DNA分析能够提供被测试样本的遗传信息,包括物种、性别、谱系、血缘关系、表型特征等,对研究动物的起源、演化和杂交等问题大有帮助。锶同位素分析可以判断动物的居住地变化,动物一般不会主动长途跋涉,其迁徙也反映出不同地域人群之间的交流。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是进行古食谱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揭示了古代先民对不同动物的喂饲方式以及主要家养哺乳动物的起源和驯化过程。对陕西雍山血池遗址出土马匹进行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发现,有些马的食物以碳3植物为主,有些以碳4植物为主,这可能与它们征集自不同地区有关。动物肋骨的代谢速率最高,因此,肋骨同位素比值代表了其生前最后阶段的饮食情况。血池遗址的一匹马,肋骨碳同位素比值高于其他骨骼,因此可以推测,它在最后阶段被喂食了大量粟、黍等碳4植物草料。这种推断在史料中也能找到支撑,《周礼》记载,从各地征集来的祭祀动物,宰杀前要在特殊场所中饲养一段时间。
在我看来,这些分析就如同破案的侦破手段,掌握得越多,获得的信息就越充分。当然,也能收获更多的欣喜。
本文来源: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