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隐隐,翼云湖畔水迢迢。一座座体量小巧、色彩协调的鲁派民居非遗传习小院散落在连绵起伏的山麓下,游客们三五成群,边逛边看,驻足打卡。
在茂盛的核桃树掩映的小院中,一抔抔泥土即将在柴窑中煅烧。“这件泥塑作品叫《稻可道》,荣获全国农民技能大赛泥塑赛项三等奖。”说话间,非遗传承人刘进潮向游客介绍起“枣庄泥塑”。
依山傍水的石嘴子村,位于国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区兴隆庄片区。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传统村落资源丰富,共有280个行政村(居),像这样乡风乡韵十足的传统村落有28个,总面积达59万平方米。目前,11个传统村落入选国家级名录,24个传统村落列入省级名单。2023年山亭区入选国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区。
“我们按照‘守住古村筋骨肉、传承文化精气神’的工作理念,聚焦‘民居、民俗、民风’保护传承,结合山亭区情民情,让每个传统村落都有文化说头、历史来头、景观看头、群众干头和增收盼头,推动打造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样板。”山亭区委书记王德海说。近年来,山亭区探索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新路径,通过强化保护修复、探索融合发展、建立保障机制,形成集保护利用和文化传承于一体的传统村落集群,推动传统村落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焕发生机。
一阵阵蝉鸣随微风飘荡在石嘴子村,小院里充满浓浓的烟火气。随着游客的涌入,村民成为导游,还在家门口卖起了山货。山亭区住建局局长孙鸿鹄说,非遗传习小院都是由闲置院落改建而来。当地旅游公司与石嘴子村、葫芦套村农户签订协议,改造传统住宅17户,每户每年获得收入3000余元。
沿着山石砌成的台阶拾级而上,抬眼远望,一排排农家院错落有致。孙鸿鹄说,对于山亭区而言,保护好传统村落,就是守住乡村文脉的“根”。在传统村落改造中,山亭区采用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的传统技术进行抢救性修复保护,恢复古院落历史特色。
山亭区先后印发《关于切实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山亭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作方案》,编制完成北庄镇双山涧、城头镇东岭村等28个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规划,围绕传统村落富集的环岩马湖、翼云湖、灵芝湖流域,抱犊崮—熊耳山、月亮湾湿地,青龙绿道沿线三大区域,打造休闲康养型、休闲观光型、漫步健身型三大传统村落片区,实现连片协同保护发展。
每一座蕴含传统文化的村落,都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国家级传统村落兴隆庄村,是鲁南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石板房建筑群。山亭区对其采取“修旧如旧”方式,采用当地青石为墙体、页岩石板为瓦,修复古宅民居70余处,打造了国家级4A景区——翼云石头部落,年可接待游客约25万人次,年收入约320万元。
王家湾村,三面环山,南临沧浪渊,鲁南第一个红色政权峄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此成立。“这个黄麦草,一定要割齐!”王家湾村传统村落修复保护施工现场,施工负责人张宾正在叮嘱工人,“这是咱鲁派民居中不可或缺的建筑材料,主要是防水……”依托峄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村居古建筑,王家湾村正在以乡土文化为主题,打造产学研一体文化村庄。
“山亭区坚持因村制宜、突出特色、守正创新,注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挖乡土特色文化,重点建设了一批富有鲁南特色的文化村庄(社区)。”山亭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刘杰说,王家湾村正梳理村居文脉,依据“沧浪渊为孔子听孺子歌处”民间故事,举办沧浪渊民俗文化节、沧浪渊摄影比赛、孔子文化宣讲课堂等系列活动。
随着传统村落的修复保护持续进行,探索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也被提上日程。山亭区采取“传统村落+非遗传承”模式,打造面积约1100平方米的福禄文化艺术馆,集休闲、观光、采摘多功能于一体,展示工艺艺术品3000余件,年增收8万余元。如今,越来越多的传统村落因地制宜做好保护利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拓展共同富裕路径,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 【责任编辑:王媛媛】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