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632-3321110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 - 文化
 
把古诗读懂读深读出原味
来源:齐鲁网视   访问量:2087    添加时间:2023-6-21 10:25:29
 

把古诗读懂读深读出原味

——方笑一教授在上海图书馆东馆的演讲

  古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或多或少都读过一些。但对于不少人来说,要读懂一首古诗,还是有难度的。

  最近读到一位作家解读古诗名篇的文章:

  一首是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当时,李商隐在梓州幕府,独对巴山夜雨,设想某一天回到北方,能与对方“共剪西窗烛”,重话今夜的巴山夜雨。这里的“西窗烛”是什么意思?是如这名作家所言,指“摆放在西窗台上的蜡烛”,还是应该解释为“西窗下的蜡烛”?这恐怕不能按照今人在窗台上放置物品的习惯来理解,还是后者比较妥当。

  另一首是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有学者认为这首诗不是杜牧写的,这里先不去管作者的争议,只看对诗意的理解。

  “路上行人欲断魂”,说的是因为行人没有盼到一个晴朗、温暖、亮堂堂的清明节而断魂吗?这是“中青年直至老年的一种自恋、磨叽与享受”?显然都不是。

  正所谓“清明千万家,处处是年华。榆柳芳辰火,梧桐今日花”。对于不能回家的人而言,面对这一场景自然会格外想念自己的家乡,“自叹清明在远乡,桐花覆水葛溪长”,只能“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把《清明》诗句放在历史文化背景和唐人的相似题材诗作中去理解,就不太容易出偏差。

  不同的诗体有不同的写法,平仄不能混淆

  古人读诗作诗,最讲究诗体。因为不同的诗体有不同的写法。古体诗里面,古风是古风的写法,歌行是歌行的写法,乐府是乐府的写法;近体诗里面,五言、七言的律诗、绝句写法都不一样。

  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它不必遵守近体诗的格律规定,篇幅也有长有短。近体诗产生以后,古体诗的创作并没有消亡,多数诗人兼作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又叫格律诗,在格律上有严格的规定,一定要押平声韵,句和句之间要讲究粘和对。关于格律方面的问题,大家可以去看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

  这里想特别提醒大家,不要以为律诗都是八句的。律诗中有一种排律,至少有十句,甚至篇幅还可以更长。但是,排律也要遵守格律诗的规定。唐代科举考试中写的试帖诗,较多为五言六韵(十二句)或八韵(十六句)。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就是五言六韵,其实就是五言排律。还有七言排律,后世较多。它和七言歌行看上去每一句都是七个字,但平仄不一样,不能混淆。

  还有一种情况也要注意,绝句不一定都是格律诗。有一种古体绝句,简称古绝。它也是四句的,但不遵守格律的规定。唐诗中不少脍炙人口的名作其实是古绝,如孟浩然的《春晓》、柳宗元的《江雪》,押的都是仄声韵。其中,《江雪》押的还是入声韵,“绝”“灭”“雪”这些韵脚都是入声字。

  我们读得比较多的还有一类诗,那就是唱和诗。古代文人交往,你写一首诗,我和一首,先写的那个叫原唱,后写的就是和诗。唱和的诗里,又分为几种情况:

  第一种是别人写一首给你,你就写一首诗作为酬答,也不用原诗的原韵,这就是一般的和诗。

  第二种是你酬答的这首诗,韵脚和原唱同属于一个韵部,但不必用原唱的韵脚字,这叫依韵。

  第三种是原唱用什么字作韵脚,酬答的诗就用什么字作韵脚,但韵脚排列的先后次序不必和原唱相同,这叫用韵。

  第四种最难,叫次韵,也叫步韵,原唱用什么字作韵脚,酬答的诗就用什么字作韵脚,而且先后排列的次序完全按照原唱韵脚的次序。之所以难,是因为韵脚字和次序一旦规定了,作诗时调整的空间就缩小了,但你得写出和原唱不同的新意来。

  有时候,次韵诗甚至比原唱写得更好。白居易写过一首《春词》: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斜倚栏杆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刘禹锡和了一首,题为《和乐天春词》: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刘禹锡这首和诗里的细节写得真好!女子走到庭院里数花朵,蜻蜓都飞到她头上的发簪上了。

  所以,原唱会给写和诗的人一种压力。但如果你能够克服这种压力,用原唱的韵脚翻出新意来,那么你这首和诗就能写出一种更加高妙的境界。

  诗题信息很关键,有助于理解诗人的心情

  从诗歌内容层面来看,要读懂一首古诗,有五大要点:

  一是诗题中的每一个字都不可忽视。

  有的人看诗不看题目,上来就读诗句,读了半天也没读懂,也不知道谁写的,是什么情况。实际上,诗的题目中包含的信息很关键:这首诗是谁写给谁的,在什么季节、什么情况下写的,是寄给朋友、写给妻子或孩子还是写给上司的。

  柳宗元的名句:“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这首诗的题目是《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说明作者是在柳州时登上城楼所写的,写后寄给漳州、汀州、封州、连州四个州的刺史。这四个州的刺史是和柳宗元一起参加“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被贬的。仔细看这个题目,有助于了解诗的写作背景,对理解诗人的心情也有帮助。

  二是要特别注意诗中的景物描写。

  如果你诗读得多就会发现,很多佳句都是景物描写。律诗的中间两联,有很多颔联就是写景的名句,颈联则以抒情抒怀为主。

  三是情感抒发,诗人到底要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如“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诗人为何要哭呢?我们要明白诗人的眼泪为何而流。

  四是情景关系。

  情和景构成了怎样的关系,这一点对于理解古诗来说非常重要。为什么诗人要选择这个景来表达此时此刻心中的这个情?为什么心中的这个情会选择这样一种景物来外化?这一写法跟前人重复不重复、妥帖不妥帖?如果古人常用秋天的落叶来描述一种萧瑟寂寞的心情,那么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究竟好在哪里呢?

  五是抓住关键字词。

  以前讲诗人“炼字”,主要是炼动词、形容词,其实诗里的虚词也很重要。特别是读宋人的诗,你要理解上句和下句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它里面有时候会放一些虚词,决定了这个句子是陈述句还是反问句。这很重要,因为它会告诉我们两个句子之间构成怎样一个逻辑关系。

  举个例子,王安石《梅花》中“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为”字,就是表原因的。知道梅花不是雪,正是因为有暗香袭来。

  历史的沧桑变化,凝聚在古今对立关系中

  掌握上述五大要点,只能说是基本能读懂一首古诗了。要读深、读出原味,还要善于从对立关系来理解诗句。

  在格律诗里,诗句中常常包含一种对立关系。当这种对立关系呈现在诗中的时候,这句诗往往是名句,写得特别好。通常来说,对立关系包含几种情况:

  第一个是时间和空间的对举。

  诗人常喜欢用“万里”和“百年”相对,“千里”和“十年”相对。如“万里王程三峡外,百年生计一舟中”,百年就是一生;“怨别自惊千里外,论交却忆十年时”,送别友人,交情深厚。

  第二个是“多”和“一”的对举。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读来让人感觉思绪万千。

  第三个是古和今的对举。

  古今对举常常给人一种巨大的冲击力,不光律诗喜欢这样写,绝句也可以,如“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写西塞山,人们多少次为历史而感叹哀伤,而群山依然伫立在大江寒流边,岿然不动。李白这个更厉害了,“宫女如花满春殿”是他想象历史的境况,“鹧鸪飞”则是今日之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至于刘禹锡的《乌衣巷》就更有名了,世家大族的衰亡、历史的沧桑变化都凝聚在古今对立的关系之中。

  第四个是国家和个人的对举。

  前面讲过杜甫《登岳阳楼》中的“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就是国家与个人的对举。我第一次读到这个诗,感动得不得了。杜甫自己已经沦落到这种地步了,心里还在为国家的命运担忧。

  又如宋代诗人陈与义的《咏牡丹》: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胡尘”特指金人。陈与义生活在两宋之交,独立于东风之中观赏牡丹,国家的政治背景、军事格局和个人的行为融合在一起,越发显得孤独、渺小和无奈。

  要读懂古诗,还需跨过典故这一“拦路虎”

  掌握古诗中典故的意义,是读懂古诗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是,典故对于读者来说也是一个“拦路虎”。

  有人也许会说:现在检索很方便,看到典故到网上去查不就行了?但查到出处后,可能还是读不懂诗句的含义。因为你不知道作者在这里用这个典故具体要表达什么样的意思,是正用,还是反用;是开心,还是伤怀。

  举个例子,苏轼在杭州做通判的时候,他的上司、杭州知州陈襄请他参加一个宴会。苏轼写了一首诗《述古以诗见责屡不赴会,复次前韵》作答,讲述自己不去赴宴的理由:我生孤僻本无邻,老病年来益自珍。肯对红裙辞白酒,但愁新进笑陈人。北山怨鹤休惊夜,南亩巾车欲及春。多谢清时屡推毂,狶膏那解转方轮。

  苏轼的回答,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我有点轻度“社恐”,年纪大了,身体不太好,还有点“三高”,要更加注意自己的身体了。到了酒席上,对着歌女,当然不好意思不喝酒,但又担心那些新进的官员嘲笑我这个旧人。

  苏轼是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自请外调到杭州的。许多赞成新法的官员被提拔,他坐在这些官员之中难免尴尬。在这里,苏轼颇有些自嘲的意味。

  接下来就是典故了:“北山怨鹤休惊夜”反用孔稚珪《北山移文》的“蕙帐空兮夜鹤怨”,讲一个人原来去隐居,后来又走掉了,山上的鹤以为他不回来做隐士了,心里有怨恨;“南亩巾车欲及春”,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这些都是说苏轼想要真正隐居,对荣华富贵、美酒华筵兴趣不大。但《北山移文》是讽刺假隐士的,苏轼这里是反用典故。

  那么,陈襄看了这首诗,是不是会不高兴,觉得苏轼这个人不识抬举呢?苏轼在最后两句中特意解释了一下:“多谢清时屡推毂”,推毂就是推车,《史记》《汉书》里都用过,比喻推荐人才。

  苏轼对陈襄说,你对我的引荐之恩,我并没有忘记,并不是我不来吃这顿饭就是忘恩负义了,怪只怪我自己志不在此,“不求上进”,就像车轴涂上猪油润滑,可轴孔是方的,再润滑车子也推不动。这个典故出自《史记》中淳于髡的话:“狶膏棘轴,所以为滑也,然而不能运方穿。”

  苏轼这首诗用了不少典故。他的为人风格甚至政治态度,都通过这首诗表达出来了。这就是诗的魅力,穿越时空却能感同身受。

本文来源:解放日报


上一条信息: 有“流量”更要有“留量”       

下一条信息: 沙漠与沙地有什么区别?(把自然讲给你听)

今日推荐
枣庄市开展八大板块,大力推广“鲁班工匠日”
枣庄市开展八大板
  红红火火闹元宵:大明湖畔滚元宵 赏花灯
  弘扬书院成功举办首届鲁南书法高级研修班开班仪式
  枣庄市首届七夕公益文化艺术节亮相颐源山庄,艺术呈现精妙绝伦
  咱们身边谁是烹饪大师——《枣庄烹饪大师宝典》即将为您揭晓
  纪念抗战老兵:孙媳妇心中的抗战爷爷,一路走好
  老枣庄老街龙狮队龙狮飞腾贺新年
  父亲,您永远在我心灵深处
  “国色天香” 欢乐新春——枣庄市旗袍文化协会隆重举行周年庆典
  枣庄市孔子文化研究会成功举办2017年公益年会
  枣庄有了辣子鸡传承人


热门信息
  大家张大先生
  声动星空!My Way卡罗拉新青
  重磅!全国美术作品、书法篆
  中国天眼首次探测到“宇宙深
  山亭:开展“缅怀先烈,不忘初
  黑猫警长导演、著名美术片艺
  《沂蒙山》获“五个一工程”
  《沂蒙山》获“五个一工程”
  各地鸿儒、名媛书画家入馆来
  青岛打造“电影之都”,鲁剧
热门图片
文采风流磨不尽,水墨自与诗争妍---顾原水墨精品赏析
文采风流磨不尽,水
老枣庄老街龙狮队龙狮飞腾贺新年
老枣庄老街龙狮队
料理空山颇费才 文心兼似画家来——记书画家马彦斌
料理空山颇费才 文
美的浪漫与风骨
美的浪漫与风骨
德州民间艺人巧手捏面塑 “冰墩墩”“雪容融”
德州民间艺人巧手
冬奥会选手“大礼包”里也有山东元素 阳谷县一中学30幅学生画作入选
冬奥会选手“大礼
精彩专题
中心街街道公园社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挥洒汗水写就无悔青春——记级索镇孔楼..
山亭区精神卫生中心深入推进“两学一做..

友情链接 滕州市人民检察院     医法汇医疗律师网     山东省人民政府     光 明 网     中 新 网     人 民 网     新 华 网     鲁 网    

联系电话:0632-3321110 投稿邮箱:qlwsnews@163.com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网络信息安全监察 山东公安民生服务在线
  ICP:鲁ICP备17043532号  主办:枣庄鲁网书画院
Copyright @ 1997-2010 zzwangsh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