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的第一本古人笔记是宋代学者洪迈的《容斋随笔》。还记得,出版商说该书是毛泽东最喜欢的书,我怎能不看看学习一下呢?
后来陆续看了《东京梦华录》《能改斋漫录》《东坡志林》等其他几本笔记,发现记录的趣闻轶事、风土人情,精彩异常,可以广见闻、长知识,渐渐就喜欢上了这类书。
文人笔记属于私人作品,充满了作者的真性情,语言风格也各异。老辣者有之,朴拙者有之,冲淡散逸者更有之,真是咸菜萝卜各有所爱,只看我们能吸收多少了。
读得多了,渐渐地,也悟出一些心得。古人的笔记,大多数都很是博识,还有情致,很是适于闲读。好的笔记,思想宽大,见识明达,有趣有味,写尽了人情生死,自然虫鱼,谣俗琐屑,偏偏又当作家常话,娓娓道来,细细说给大家听。
古人的笔记,常要列家训一卷,把自己一生的立身做人经验传诸子孙。可能因为是预备给自己的子女看的,言辞真切,谆谆教导之情溢于言表。我认为,古人笔记的著述中,家训这一类著作是最诚实可靠的,家训类也是我阅读中受益最多的一部分。
好的笔记,有见识、够趣味、文采足。如果再加上有事实,有看法的,更是爱不释手,更值得反复阅读了。
读周作人的作品发现,他文字的魅力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他对材料的引用,而所引用的材料,大多出自文人笔记。这也形成了周作人文字的一种风格。周作人戏称为抄书,并且说:“但是不佞之抄却亦不易,夫天下之书多矣,不能一一抄之,则自然只能选取其一二,又从而录取其一二而已。此乃甚难事也。”
的确是如此,周作人读书博而杂,但是他能读懂悟透并吸收,所以他的引用却是精而严,十分恰当。他的每一处引用,都能够使文章生辉,具有点石成金之功效。观看,他的文字,情趣饱满而又富有韵致,耐得住咀嚼品味,滋味永长。一个大道理,四五百字,就说透了,真是大家。
周作人的写法,我学不了。古人笔记告诉我,眼中有高度,笔下才能有见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要写自己生活的真情实感,只有先感动自己,才能吸引人,感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