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女,今天逢五,集上人多,咱得把热水桶再擦一遍,杯子码成一排,谁累了都能进来歇口气。”
清晨五点二十,二十站的天还没亮透,站经理李艳已经把写有“免费热水、免费充电、免费如厕”的小黑板搬到进站口。她的嗓音穿过薄薄雾气,和不远处摊贩的吆喝声、鸡鸣声、油锅滋啦声混成一片——这就是二十站的早晨,一半是柴油味,一半是烟火气。
二十站坐落在山东滕州南郊,站房背后就是一片天然集市。每逢农历初五、十五、二十五,四里八乡的农户把自家地里最鲜亮的瓜果、案板上最新鲜的猪肉、手工编的箩筐一字排开,像给加油站围上了一条花围裙。加油车道瞬间变窄,油罐车进不来,李艳却从不急眼:“先让老乡把摊支好,咱再慢慢疏导,人车分流,安全第一。”于是,她把早班同事分成两组:一组穿荧光背心、拿小喇叭,引导车辆;另一组干脆化身“临时摊主”,帮老乡把菜筐码到黄线外,再把“禁止烟火”的提示牌插在最显眼的位置。
七点一过,赶集的人潮像决了堤。一位拄拐的老大爷挑着两筐石榴,颤颤巍巍挪到罩棚下。加油员小张见状,箭步上前接过扁担:“大爷,您这筐我帮您看着,先去营业厅喝口水!”营业厅空调26℃,大爷捧着一次性纸杯,笑得满脸褶子像石榴裂了口:“我赶了半辈子集,头一回在加油站歇脚,你们中石油的闺女小子,真不孬!”
热闹背后也有惊险。十点,一位大娘蹲在地上剥毛豆,旁边液化气罐“呲啦”一声窜出火苗。李艳眼疾手快,一把抄起干粉灭火器,三步并作两步冲上去,白雾喷涌,火苗瞬间熄灭。大娘吓白了脸,李艳却笑着拍拍她后背:“没事,咱天天练,就是防着万一。”一场虚惊过后,大娘硬塞给李艳一兜自家种的毛豆:“闺女,拿着!回去盐水一煮,鲜着呢!”
中午,太阳毒辣,集市却愈发喧闹。孩子们舔着冰棍在加油机旁追逐,家长们拎着大包小包涌进便利店。收银台前排起长队,货架上的矿泉水、藿香正气水被一扫而空。营业员小赵干脆把冰柜搬到门口,贴上“2元一瓶,自助找零”,队伍一下缩短一半。一位抱娃的年轻妈妈手机没电,急得团团转。小赵递上共享充电宝:“姐,您先用,不收钱!”娃在怀里咯咯笑,妈妈连声道谢,顺手在便利店里买了一提牛奶、两包尿不湿。李艳悄悄在交接班本上记下一笔:今日非油品销售同比涨了三成,原来烟火气也能变成实打实的“烟火利”。
下午三点,集市渐渐散去,地面却一片狼藉。李艳带着大伙拿起扫帚、铁锹,把菜叶、塑料袋、烟蒂一点点清理干净。扫到出口处,一个小男孩拽着妈妈衣角问:“妈妈,为什么加油站的阿姨要帮我们扫地?”妈妈蹲下身:“因为他们不仅给车加油,也给人心加油呀。”一句话,让李艳鼻尖一酸,抬头看见夕阳把宝石花徽标镀上一层金边——那一刻,她忽然明白,所谓品牌,不过是把一句“为人民服务”拆成无数个琐碎动作,日复一日地做到极致。
傍晚六点,最后一辆三轮车驶离,二十站恢复平静。李艳把装满毛豆的袋子放进冰箱,顺手在便签本上写下明天的待办:检查消防器材、补充热水桶、提前打印集市路线图……笔尖沙沙,像在给这一天画句号。窗外,新换的LED屏亮起一行红字——“赶完集,别忘了回家路上来中国石油喝杯热水”,在夜色中温柔闪烁。
有人说,加油站是钢铁水泥做的,冷硬;可二十站偏要用一杯热水、一次搀扶、一声提醒,把冷硬融化成触手可及的暖。
下一次赶集日,人潮依旧汹涌,瓜果依旧香甜,而那朵开在烟火深处的宝石花,也将继续静静盛放——不为惊艳谁的眼睛,只为告诉每一个赶路的人:人间烟火处,总有石油人在为你守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