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前,在枣庄市山亭区店子镇有一个偏僻、道路崎岖,连百姓吃水都成问题的小山村——罗营村。正是村子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怕苦、不怕累,走过“仙人愁”的山岭,越过与地面几近垂直的山崖,在村庄后的莲青山上修建了一座“天池”,解决了罗营村几代人的吃水问题。这群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共产党员。
35年后的今天,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来到这个村子,想要通过重走天池路,用心感受老一辈共产党员用怎样的信念坚持到最后,用生命挖掘“奇迹”,造福子孙后代。
就这样,我们烟台大学管理学院汇心惠农暑期社会实践团,在省派第一书记刘向东的带领下,冒着37度高温,寻访老党员,重走天池路,感知罗营精神。
“天池”凡人建 显党员本色
当年修建“天池”的过程的就好比古代的“愚公移山”,在陡峭的山崖上创造奇迹,费时费力,还有可能丧失性命。就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参与修建的中国共产党员竟然不要一分报酬。
我们寻访的一个人,便是其中的一员——罗宗常。因当时修建蓄水池,雷管炸破,他意外失去了三只手指。老人很好客,有着农村人特有的淳朴,他向我们介绍起建设罗营村的情景。他说“当时村里人没有路走、吃水也难,我们党员干部和村里的青年自发组织在山上开山劈路、修建蓄水池,没有工具我们用肩担,用钎子撬、用土方法造,大家一起在山上喝井水,吃干煎饼、住在山上。作为党员,看到我们村的人民生活越来越好,手指断了三只算什么,哪怕丢了性命也值啊”!老党员回忆着当年的情景,不知不觉流下了眼泪。
在离开罗宗常家时,老党员紧紧的握着刘书记的手说:“我虽然年纪大了,参加一些工程的建设不如以前有力气了,但如果现在还要建设罗营村,就要算我一个!” 他说的斩钉截铁,突然间像是一名热血方刚的新战士。
后来,第一书记刘向东告诉我们,“罗宗常同志家境贫寒,三个手指被炸使他农耕不便,但是他没有向政府要一分钱,坚决不给党和国家出难题、添麻烦。现如今,我们召开党员大会,他依旧是最积极、最守时的那一个,从未掉过队”。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老党员魏元英的家,根据刘书记的介绍,魏元英老人是当时修建罗营村的唯一女干部,跟随大家一起在山上吃、在山上住。身为一名女同志克服种种问题,像大老爷们一样用肩膀往山上运料、运菜、打地基。面对我们好奇的眼神,老人说道:“虽然我是女同志,但我是党员啊,我也是村主任,带领大家一起建设我们的村庄是我应该做的事情。我是党员,所以没有男女之分,男人的活我也能做,不害怕什么。我是党员,那我一定要在第一线!”在她的话语中,“我是党员”四个字是出现频率最多的话,这或许就是一份荣耀吧。
当队员问到老人作为唯一一名女同志在山上工作,家属是什么态度时,魏元英老人说:“家里都很支持,虽然咱村人文化水平不高,但知道我这是为咱们共产党做事,为村里乡亲做事,都很支持我”。
我们实践队告别老人的时候,老人从院子里一直追送到门外“小同志们,你们都是大学生,文化都比我们深,我们年纪大了,不能大活动了,但是你们年轻,踏踏实实的为国家、为老百姓做好事,书不能白读啊”。
通过对老党员的走访,队员们真正认识到了罗营精神的内涵。他们是无私的,无坚不摧的,用共同的信仰托起了“奇迹”。虽然这群人做的不是轰动全中国的大事,但造福一方百姓,造福子孙后代,足够被永远铭记。
“仙人”路过处 见初心依旧
虽然天气炎热,但热不过我们的热情,曾经老党员们能走能爬的路年轻的我们也可以走可以爬!带着对老党员的敬仰,我们重走“天池”路,真正感受罗营精神。
行路过程中,参与修建天池时任施工队队长的老党员孙印生向我们介绍了当年修建天池的情况。当年罗营村旱天用水困难,时任村支书罗世仲老书记希望在村庄后面的莲青山修建一个蓄水池,雨季储水,旱季放水,高水低用,以此解决村民吃水困难问题。但是莲青山海拔高603米,再加上无资金、无技术,无外援。可以说这样的想法是天方夜谭,但是罗世仲老书记并没有放弃,他发动村里党员,研究蓄水池开发方案,大家齐心思变,硬是寻找到了合适的修建方案及地点。
我们一边聆听着老党员的介绍一边前行,走至一个地形十分陡峭的地方时,老党员停了下来,望着这个地方眼里充满了怀念,这时队员们没有打扰,也不想打扰,他的眼神中的故事让我们感到。过了一会儿,老党员说起,当年地点方案虽然定了,但是水泥等建设物资需要一点一点往山上运,这条无法称之为路的小道,却成为了后来运送物资的唯一通道。大家称它为“仙人愁”,意思是仙人见了都发愁。可是,他们就是靠着这条小道,将水泥一点点背上了山,对于他们来说,只要敢拼,高山也会低头,河水也得让路。
现在我们走在后人修建的大道上可能无法体会当年的艰辛,但是在老党员的眼神里,队员们仿佛看到了那段艰苦创业的峥嵘岁月。
行走了很久,队员们终于到达了天池,眼前的景观让大家叹为观止,一座仿佛本就应该存在的蓄水池展现在我们眼前。也就是这时,队员们真正明白了“天池”的含义,与天相接亦是天的恩赐。这座天池共动用土石方46920立方,直径100米,深六米,蓄水量4.7万立方。当年修建时值隆冬,寒风刺骨,滴水成冰,但共产党员们无坚不摧,硬是用生命抵挡着严寒和劳累,建成了这座“天池”。
现在的天池,是全市最大的大口井,解决了一代又一代罗营人吃水的问题,每到旱季,各大村子吃水都是问题,但对于罗营村而言,只要到山上打开蓄水池,放两天一夜的水,就不再有旱季雨季之分。老党员们用双手为子孙撑起一片天,真正造福了代代罗营人!
我们将手伸进水池,冰凉的水流过我们的指尖,亦流过我们的心田,正是有了老党员们的汗水,才有了现在队员们手间冰凉的天然矿物质水,精神不是说出来的,是一步一步、一点一滴搭建起来的,老党员们搭建物质家园的同时为村庄亦是为队员们搭建了一座精神家园。(马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