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级索镇孔楼村第一书记华超的工作日志,扉页上写着:我要在这里做点事情,让孔楼村变得更美好,让孔楼村的百姓更幸福!这本日记,记录着他驻村三个多月来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村里的民情、工作中的难题、老党员访谈录......
新官上任,一袭迷彩扮靓村庄
“听说咱村要来个第一书记,好像还挺年轻的。”第一书记驻村的消息一出,孔楼村里炸开了锅:这个“书记”有没有两把刷子?这个小伙子有没有什么能耐?质疑声一时沸沸扬扬。
华超只是微微一笑,随即投入到三夏麦收工作中去。新官上任就在紧锣密鼓中开始了。天蒙蒙亮,麦芽的香气还弥漫在熟睡的人们床头,孔楼村地头闪现了一个穿迷彩服的年轻身影。他在田间已经拉好标语,放好了灭火器与水桶等防火工具;中午顶着炎炎烈日,在田间地头巡查火情;晚上劳累一天的村民已早早休息,他依然与村干部一道值守在防火棚,直至夜深。这个身着迷彩服的青年,就是市委组织部派驻孔楼村第一书记、市中医医院医德医风办公室主任华超。
自到孔楼村任职以来,他身着迷彩服穿梭于村里的大街小巷,忙碌的背影最终浓缩在一抹夕阳中。了解到老党员孔祥顺的子女不在身边,他就经常到老人家里,拉家常,陪老人解闷,并留下第一书记联络卡,嘱咐老人有事随时打电话。在一个大雨瓢泼的夜晚,此时正在驻村的华超想起了孔祥顺老人。他冒雨赶到老人家里,看看房子有没有漏雨、进水。嘱咐老人雨天不要出门,注意安全,有什么需要就随时联系他。在确保孔祥顺安全后,华超随即转战“第二战场”,与村干部一起到玉米地察看排水情况,避免灾情的发生。
心系困难群众,做群众的“贴身管家”
王成兰这个名字在华超的日志里做了重点标注。她不仅是村里的留守老人,而且家庭困难,身体不佳。得知王成兰病情不仅没有减轻反而加重后,华超一边联系派出单位,安排急诊科做好接诊,一边配合村干部,自行开车将老人送进医院就诊。完成了门诊检查诊断,及时入住病区,并未付任何费用。随后,他又与村干部一道联系老人在外务工子女,说明情况,要求务必回来照顾老人,同时他又向单位领导汇报,陪同单位领导亲自到病房探望,并对老人的治疗情况做了细致的安排。考虑到老人家庭生活困难,华超又与村干部一起到民政部门开具了证明,向慈善助医分会递交了材料,积极争取给予慈善救助。
“多亏了华书记啊,我这身老骨头还能再挺一挺!”王成兰握住华超的手,激动地说不出话来。
扶贫先修路,把路修到群众心坎里
孔楼村里无企业,集体经济收入为零。面对一个经济实力薄弱,留守村民基本都是老弱病残的软弱涣散村,华超倍感压力。思考再三,他决定要致富先修路。
村里修路是老百姓关心的大事。修路设备运来后迟迟未动工,面对村民不断的问询,村干部道出了实情,由于资金暂时不能拨付,承建方无法启动施工。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华超考虑到季节不等人,必须尽快施工,又是他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进行汇报,争取支持,同时他个人主动拿出两万元,主动与承建方对接,使村内道路的修建工作得以启动。在修路的过程中,华超始终与村干部、老党员、村民代表一同监督施工质量。由于修路施工都是在晚上,他与村干部一道,百天查看路基,夜晚跟进施工,连续一周都住在修路现场,渴了喝纯净水,饿了泡方便面,实在困了,就轮流在村委会躺一会。路修好了,华超却由于连续的熬夜工作,病倒了......
“以前在这条路上骑车太颠簸了,现在好了,”说起修路,村民孔令强竖起大拇指。
华超用踏实的工作作风,高涨的工作热情,赢得了村民的尊重和理解。第一书记这样说: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父母都是农民,现在父母进城了,孔楼就是老家。两年是任职期限,但作为一名孔楼人,却没有期限。(董敏 刘航)
|